祭・春秋——從宗族祭祖尋自己文化的根(2021年6月11日 《大紀元時報》)
傳媒報導

《祭・春秋》展覽以本港三個宗族的祭祖習俗為案例,介紹香港宗族的祭祖文化,探討宗族傳統習俗如何回應時代而演進,深思傳承非遺的挑戰與機遇。(大紀元)


文/陳仲明


「在香港很多時我們講祭祀或祭祖,多數都會想起清明重陽時節,自己跟父母去拜祭早自己兩三輩的祖先。」《祭・春秋》策展人Vivian希望透過展覽,讓大家不僅僅認識到香港一些宗族的祭祀文化,而且更作為契機,了解自己家族祖先的故事,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祭・春秋》展覽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在過去兩星期,分別在元朗友恭學校、油麻地書院及香港郭汾陽崇德總會三個展場舉行,以本港三個宗族的祭祖習俗為案例,介紹香港宗族的祭祖文化,探討宗族傳統習俗如何回應時代而演進,深思傳承非遺的挑戰與機遇。

元朗友恭學校展場展出與廈村鄧氏有關的春秋二祭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友恭學校展場展出與廈村鄧氏有關的春秋二祭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祭・春秋》展覽分三個展場舉行,其中油麻地書院的展場介紹竹園林氏的祭祖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祭・春秋》展覽分三個展場舉行,其中油麻地書院的展場介紹竹園林氏的祭祖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今次九龍城郭氏的展場比較特別,因為九龍城重建,他們搬遷在即,展覽遂成為他們搬遷前的一個盛事。(陳仲明/大紀元)

今次九龍城郭氏的展場比較特別,因為九龍城重建,他們搬遷在即,展覽遂成為他們搬遷前的一個盛事。(陳仲明/大紀元)

 

祭祖文化意義深長

Vivian提及,宗族春秋二祭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一的項目,本身的傳統文化意義深長。「這個活動具有一些很傳統文化的意義,我們看到在一個現代社會裏,人們怎樣維繫他們自己的文化風俗或者信仰?很多人可能覺得祭祀不是很生活化的東西,今次展覽會講多一些不同宗族的祭祖活動,他們所形成的那股力量,會怎樣跟他們所在的地區產生連結或者關係。」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認為,香港的祭祖文化體現出宗族他們自己一個本地的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認為,香港的祭祖文化體現出宗族他們自己一個本地的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認為,香港的祭祖文化,體現出宗族他們自己一個本地的文化。「我們一定要理解,這些祭禮是各處鄉村各處例,各有各不同的特色。」他舉例,廈村鄧氏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另外有的宗族比較有錢,他們的祭品會比較豐富,甚至有些會在舉行墓祭期間「食山頭」,例如屏山鄧氏每年在龍鼓灘墓祭期間即場煮盆菜「食山頭」,除了歡迎族人外,族人有時還會帶朋友前來品嚐盆菜,黃競聰認為這一習俗非常有地道風味。不過,「食山頭」這個傳統慢慢式微,分析原因之一是「食山頭」需要大量食材食具,攜帶不便,另外有族人認為可以返回祠堂才吃也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屏山鄧氏在龍鼓灘祭祖中「煮山頭」。(陳仲明/大紀元)

屏山鄧氏在龍鼓灘祭祖中「煮山頭」。(陳仲明/大紀元)

 

 

參加祭祀的屏山鄧氏族人憑票領取盆菜,在現場享用。(陳仲明/大紀元)

參加祭祀的屏山鄧氏族人憑票領取盆菜,在現場享用。(陳仲明/大紀元)

 

以不同視角談非遺傳承

 

《祭・春秋》展覽將重點放在「空間」的部份,探討三個案例的祭祖文化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祭・春秋》展覽將重點放在「空間」的部份,探討三個案例的祭祖文化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Vivian表示,今次展覽的角度,有一些不同的嘗試。「我們講非遺的承傳,很多時候都集中在實踐或儀式的本身,我們今次展覽想將重點多投放在一個『空間』的部份,因為任何非遺的承傳都要一些物質去支持,很具體的就是他們祭祖的文化空間,所以我們今次展覽有三個展場。」

 

廈村鄧氏宗族每逢黃曆九月皆會舉族前往各祖先墓地拜祭。(《祭・春秋》場刊圖片,原圖由鄧妙薇提供)

廈村鄧氏宗族每逢黃曆九月皆會舉族前往各祖先墓地拜祭。(《祭・春秋》場刊圖片,原圖由鄧妙薇提供)

 

 

廈村鄧氏是新界的其中一個大族,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包括在祭禮上有樂手奏樂。(陳仲明/大紀元)

廈村鄧氏是新界的其中一個大族,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包括在祭禮上有樂手奏樂。(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中的三個個案,其祭祀空間大不同。廈村鄧氏作為新界望族之一,有雄厚的地區實力,他們的春秋二祭分別在祠堂和各祖先墓地舉行,保留了一些很傳統的春秋二祭祭禮,例如有樂手奏樂、讀祝文,還有「太公分豬肉」,即在祭祖儀式後,族中合資格的男丁可以獲得胙肉;竹園林氏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面對城市發展,其村落已被清拆,因此他們以墓祭形式舉行祭祀,同時維繫族人的團結;九龍城汾陽郭氏由於很多族人於戰後才來港工作,本身散落於各區定居,也沒有祖堂地、祖產等基礎,因此他們在大廈內自置物業做祖廳,並申請政府場地做祭典。Vivian稱,「我們今次辦的展覽也想讓公眾知道,香港有一群人,也為數不少,會每年定期在一些時候,可能去山頭或者祠堂,或者租用一個球場,用不同的方式,去向自己數百年前的祖先做祭祀。」

汾陽郭氏祭祖大典 城市中的罕見景觀

 

《祭・春秋》策展人Vivian(右)形容九龍城汾陽郭氏在球場舉行祭祖大典、「請祖出遊」儀式等文化在香港很少見。(陳仲明/大紀元)

《祭・春秋》策展人Vivian(右)形容九龍城汾陽郭氏在球場舉行祭祖大典、「請祖出遊」儀式等文化在香港很少見。(陳仲明/大紀元)

 

今次展覽場地之一的香港郭汾陽崇德總會,其祖廳設於商廈內,周邊環境很現代化,但祖廳內保存了很多傳統的物品。黃競聰稱:「由於祠堂在樓上,他們祭禮的活動會移師到亞皆老街的球場舉行,場面非常盛大,又有神功戲,最特別他們會在同一日內郭氏子孫會一起舉行祭祖大典,非常熱鬧。」九龍城汾陽郭氏每年在黃曆十二月於九龍城亞皆老街球場舉行祭祖大典,眾多郭氏子孫一起參與。場內又搭起竹棚,供奉郭氏祖先,並從內地聘請戲班出演潮劇,Vivian形容這些文化基本上在香港很少見。此外,郭氏族人藉去年70周年之際,舉行了一次「請祖出遊」儀式,將祖先牌位放在轎上,由祖廳巡遊至球場,這個儀式在香港同樣也是十分少見,她認為這個巡遊帶來了一個很有趣的城市景觀。

 

九龍城汾陽郭氏每年在亞皆老街遊樂場舉行盛大的祭祖大典,場面相當盛大。(陳仲明/大紀元)

九龍城汾陽郭氏每年在亞皆老街遊樂場舉行盛大的祭祖大典,場面相當盛大。(陳仲明/大紀元)

 

 

郭氏族人藉去年70周年之際,舉行了一次「請祖出遊」儀式,將祖先牌位放在轎上,在九龍城的街道上巡遊。(曾蓮/大紀元)

郭氏族人藉去年70周年之際,舉行了一次「請祖出遊」儀式,將祖先牌位放在轎上,在九龍城的街道上巡遊。(曾蓮/大紀元)

 

「很多郭氏子孫戰後才來到香港,基本現在散落香港各個地區,他們靠祭祖大典維繫族人的團結,最特別他們的『崇德堂』都是他們的祠堂,但祠堂因為位處城市裏,因此建築在高樓大廈內。」Vivian補充,雖然如此,九龍城汾陽郭氏祖廳也面臨城市發展變遷的影響。「當城市又再發展時,他們的祠堂又要搬家了,未來他們又要搬了,因為九龍城又發展了。」今次的展覽亦成為「崇德堂」搬遷前的一個盛事。

 

郭氏祭祖保留古代祭祀中的少牢之禮,以羊、豕祭祀。(陳仲明/大紀元)

郭氏祭祖保留古代祭祀中的少牢之禮,以羊、豕祭祀。(陳仲明/大紀元)

 

 

郭氏後裔行傳統三跪九叩之禮。(曾蓮/大紀元)

郭氏後裔行傳統三跪九叩之禮。(曾蓮/大紀元)

 

 

九龍城汾陽郭氏在球場上搭建竹棚,從內地聘請戲班上演潮劇。(陳仲明/大紀元)

九龍城汾陽郭氏在球場上搭建竹棚,從內地聘請戲班上演潮劇。(陳仲明/大紀元)

 

 

崇德堂門前的一對古色古香的木門,將於單位搬遷後放在別處作觀賞用途。(陳仲明/大紀元)

崇德堂門前的一對古色古香的木門,將於單位搬遷後放在別處作觀賞用途。(陳仲明/大紀元)

 

竹園林氏與天后淵源甚深 墓祭維繫族人

 

竹園林氏由於城市發展搬遷等因素,每年的墓祭遂成為族人間維繫團結的重要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竹園林氏由於城市發展搬遷等因素,每年的墓祭遂成為族人間維繫團結的重要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竹園林氏祖先於北宋年間來港,於今日近鑽石山大磡村位置定居。竹園林氏據稱是天后宗族後人,林氏宗族成員組成了林道義祖堂,族人奉天后為姑婆。天后原名林默娘,宋朝人,後來成為中國著名海神之一。佛堂門天后古廟又稱大廟,相傳是林氏子孫為報答天后救拔於海難而興建,原於大廟的主殿旁設有林氏祠堂,後來大廟因移交給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林氏遂失原有祭祖的文化空間,加上大部份村落因城市發展而被清拆,目前只餘下四個祖墳,林氏族人每年舉行墓祭,並藉此來維繫族人團結。

 

竹園林氏奉天后為姑婆,據他們的族譜記錄,大廟曾是他們擁有,後來交給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陳仲明/大紀元)

竹園林氏奉天后為姑婆,據他們的族譜記錄,大廟曾是他們擁有,後來交給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陳仲明/大紀元)

 

從展覽認識自身文化

Vivian表示,展覽安排了相關的族人參觀,反應很正面。「他們很開心,一方面看到有其他人都會在意他們的文化、了解他們的文化,並且用這種方式記錄,幫他們保留某一個部份文化的承傳。有些族人未必經常參與這些祭祀活動,前來時也可以了解多一點自己宗族的文化和自己(宗族)本身的故事。」

展覽還開放給公眾參觀,有來自海外的參觀者在觀展後有所啟發。「有位來自日本的參觀者提到,比較自己祖國的文化來說,他們自己的祭祖文化風氣不是這麼興盛,因為可能是一些歷史因素。」Vivian相信展覽帶給這位日本參觀者一個不一樣的體會:「參觀過不同展場有關香港的祭祖文化後,可以幫她理解自己居住在香港是一個有怎樣的文化的地方,另一個她也可以認識到香港很不同的一面,不是這麼主流或商業,可能平日在我們身邊會被忽視,或者沒甚麼機會會看到的一個面貌。」

*********

宗族春秋二祭源遠流長,是各宗族慎終追遠、維繫族人團結和身份認同的重要習俗。Vivian稱,「透過不同宗族(祭祀文化)的對比,令大家理解一方面城市發展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其次想讓大家反思自己跟祖先的關係,很多人都不會對遠祖做祭祀。」雖然《祭・春秋》展覽如今已落幕,但祭祖所展現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仍然維繫於華人的價值觀當中。她寄語,「我們在展示這些宗族的祭祀文化時,都有助大家思考要更多認識自己家族自己祖先的故事,可以令大家更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

 

《祭・春秋》展覽場刊在展場免費派發。(陳仲明/大紀元)

《祭・春秋》展覽場刊在展場免費派發。(陳仲明/大紀元)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29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