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棋寓教於樂 趣學本土舊風俗 星島日報 2014/5/20
保育資訊, 傳媒報導

康樂棋寓教於樂 趣學本土舊風俗

保育和承傳是重要的任務,長春社文化古資源中心(CACHe)就研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樂棋」,把嚴肅的任務變成趣味的紙上遊戲。Elsie知道,此棋盤是由兩位九十後女生製作,她們希望以有趣康樂棋遊戲和圖畫,引導小孩子深入認識本土風俗文化。

  香港地方雖小,但風俗文化俱存,其中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都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長春社文化古資源中心(CACHe)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畫」,創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樂棋」是計畫項目之一。

負責是次製作的CACHe項目主任朱詠筠(Jennifer)是「九十後」,她熱衷研究新界歷史、墟市發展及民間宗教。她笑指,康樂棋是上一代孩子的遊戲,現今的小孩子較少接觸這玩意,我們就看中了康樂棋的懷舊感覺,呼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舊有傳統,小朋友一邊玩康樂棋,一邊認識本土文化。

她續稱,CACHe暫時製作一千套康樂棋,計畫免費送給全港的中小學,期望大人小孩可以循序漸進了解本土風俗,第一步先看有趣的圖畫,其後家長和老師可指導小朋友閱讀棋盤後頁的風俗資料,最後可以掃描QR code查看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片。

Elsie最喜歡棋盤上「盂蘭勝會」系列圖畫,尤其棋盤右上角的大士台,畫得十分仔細,台中的紙紮神像是大士王,潮汕地區稱「孤王」,大士王約四米高,青面獠牙,面目猙獰,主要恐防各方餓鬼雲集互相搶食,用以震懾鬼魂,維持秩序。

負責繪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插畫師李嘉琪(Aris)也是一名「九十後」,她現為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廣告設計二年級生,她笑言,「這個『大士王』最難畫,我跟足真實的紙紮大士王繪畫,它兩旁的觀音像最考工夫,也諮詢過專家的意見。」

另外,棋盤左下角的,簡單描繪「大澳遊涌」的過程,村民划龍舟,拖載有小神像的神艇巡遊大澳的主要水道,大澳居民希望這個儀式能保佑他們平安,同時祈求漁獲豐富,「整個棋盤的圖像設計至少更改二十次,每一個細節都要求做到跟真實無誤,起初畫的『龍舟』沒有龍尾,經過資深的年長成員提醒,才知道不合標準,最後更改成正統的龍舟。」Aris說。

她坦言,「我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不清楚香港有何文化遺產,直至接受這次工作,我對文化保育加深認識,譬如繪畫大坑舞火龍前,先要閱讀此習俗的歷史,知道往時香港曾發生疫症,村民相信疫症由龍王之子引起,於是便想到用火剋水,慢慢衍生出舞火龍的儀式包括飲龍茶、換香、高舉雲燈,龍歸天等,活動非常壯觀,我希望將來善用繪畫才能,繪畫更多有關本土文化的作品。」

Elsie提提大家,長春社文化古資源中心送出十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樂棋」,有興趣的讀者,請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電話及地址,電郵至info@cache.org.hk,標題請註明「星島讀者索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樂棋」,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問題:香港有哪四個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89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