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的供水方案
專題展覽, 最新消息, 資源庫


前言

水展即將進入尾聲,還未前來參觀的朋友,請不要錯過最後一周的開放時間(網上報名傳送門)。過去兩星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兩項過去四十年較大型的水務投資:海水化淡(重溫請按此)及東江水(重溫請按此)。大型建設需要數以年計的規劃及工程,但原來香港政府曾於短短數星期內籌備好耗上億元的供水方法,更為香港「變」來12個月的飲用水。究竟方法為何?又為何不持續使用以解決香港供水問題?

依靠他鄉的水源

香港的雨旱季分明,全年只有五月至九月雨水充沛,但城市卻只能依賴雨水作為主要的供水來源,因此須在每年雨季儲存到足以讓旱季(十月至翌年四月)使用的水。1963年的港府根據用水量定下了一百億加侖的水塘集水目標,其中五十億加侖由深圳水庫購買,餘下食水則須於本地收集,偏偏當年卻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少降雨量的一年。政府除了陸續提升制水級別外,又以科學井提取深層地下水作非飲用用途(按此了解更多),那麼飲用水又如何獲取呢?

1920及1950年代,政府均曾測試人造雨技術,希望藉此提升降雨量,結果由於成本太貴、效果不彰而失敗收場。政府又曾研究以火車從廣州運來食水,但發現每天需要四千卡運水車廂才能滿足香港使用量,難以在短時間內製作數千卡的車廂。

古時人們逐水而居,是因為人類對水需求極大,每人每天皆需要用耗用數十公升乾淨食水;同時水卻十分重,難以隨身攜帶或長距離運送。但當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水荒,無可奈何下只能從遙遠的他方運來食水應急。要長距離運送重量高而量多的水資源,以船隻運送是較合乎成本效益的選擇。在1929年大水荒中,香港政府便曾透過船隻從荔枝角、大埔,以至廣東中山運送食水至缺水的維多利亞城(詳情請按此);1963年旱災時,政府亦再次重拖故技以船為香港運來食水。


水浸眼眉的供水危機

1963年,港府首先於5月底開始在荃灣及深井興建運水船卸水設備,又委任四大石油公司代表連同海事處、香港海軍、水務局及財政司代表等組成「運水船租用委員會」。委員會負責研究可行的海外水源、購買方法及成本等。委員會研究過的地區非常廣泛,有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宿霧、日本的大阪與橫濱、越南的峴港與西貢(今胡志明市)等,供水的城市除了要有剩餘的淡水資源外,還需設有石油裝卸設備的大型碼頭,只須換上全新喉管便可為運水船裝水。政府又於6月1日派出官員到廣州與廣東省政府商討派船到珠江吸取河水,6月7日派出「金文泰爵士號」到珠江航行五天,抽取水辦檢驗鹹度。

1963年6月1日起政府實施最嚴峻的「七級制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6月份最嚴峻時水塘只剩下16億加侖存水,部份水塘水位更低於取水口而停止供水,城市的人均用水量降至每天約二十公升(現時人均家用用水量為每天130公升)。即使人均用水量大減,但水塘存水亦只足夠香港使用約七十天,短時間內開拓足以讓香港人維生的水源成為港府最燃眉之急的問題。

珠江取水

根據當時估算,假使租用一支由三十艘大型運油輪組成的船隊不斷來回日本及香港運來淡水,亦只能滿足香港每天用水量的四份之一,而未計算燃油費的食水成本為每千加侖港幣25元(本地集水的成本為每千加侖港幣5元)。除了價格高昂外,全球亦沒有足夠的運油輪能於短期內讓港府租用。而從珠江吸取河水,則只需租用十艘大型運油輪,即可達至香港一天的食水最低需求量,初步估計成本為每千加侖港幣六元。

港府與世界各地船公司聯絡,於6月中旬開始租用運油輪到珠江吸水。其中第一艘運油輪「伊安德號」於6月17日抵港,並駛往九龍船塢作油槽清洗工作。由於油槽原是儲存石油,要存放供數百萬港人飲用的食水,清潔過程絕不簡單。船倉先要填滿加入梳打的水蒸氣,讓船倉壁的石油殘餘慢慢跌下至船倉底部;抽走殘餘物後再以高壓海水清洗船艙。即使經過多番清洗,政府於船隻到港翌日安排記者上船參觀時,記者仍然於船上聞到強烈的油渣氣味,於油槽內的污水仍充滿油污與鐵鏽。

經過一星期的清洗與檢查,「伊安德號」於6月24日第一次前往廣洲一帶的珠江河域吸水。前後費時八十小時,吸取未經過濾的淡水三百萬加侖,約是香港一日消耗量的10%。同一時間,政府陸續擴充運水船隊,最終於8月組成一支由十艘大型運油輪組成的運水船隊。受到珠江的深度限制,港府只能租用食水深度為29呎的運油輪進行運水工作, 每艘船可載水一萬五千至二萬公噸。


運水船碼頭

為了容納運水船於鄰近水塘地方卸水,政府租用了荃灣德士古油庫碼頭及深井生力啤酒廠碼頭,再於深井建造額外的躉船碼頭安裝卸水設備,為求盡快以船運供應食水,所有工程皆於一個月內完工。淡水於碼頭卸水後,會經水管接駁至荃灣濾水廠或大欖涌水塘。荃灣海面空間不足,同一時間只能容納兩艘運水船,船隻主要停泊於深井海面,高峰期更會有四艘大型船隻停泊於深井海面同步卸水。根據深井街坊回憶,當時運水船的船員更會到岸上休息及購買啤酒,部份深井村民又會攜帶物資到船上出售,令深井變得熱鬧非常。

運水船是當時香港供水唯一可依賴的方法,政府高層亦對運水船的船員非常重視。除了港督柏立基會親身視察卸水工作外,輔政司戴斯德亦曾親身走上運水船了解工作情況及查詢船員福利問題。眼見各運水船水手多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約為現時北歐五國),港府更於1963年的聖誕節向每艘運水船送贈一棵聖誕樹,讓船員可以根據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傳統於桅桿上懸掛聖誕樹。

水荒的結束


運水船到珠江吸水是一項成本極高,所得食水卻極少的供水方法。由1963年6月17日「伊安德號」抵港開始,港府於12個月內一共租用過23艘運油輪,組成一支約十艘船組成的船隊,每月為香港提供三至七億加侖食水,滿足城市最低的用水需求。與天然降雨對比,在當年7月2日一場六小時的豪雨,大欖涌水塘及城門水塘存水已可增加四億加侖存水,而1964年5月28日颱風「維奧娜」襲港,更為香港水塘帶來30億加侖存水,可見運水船絕非一項可解決香港長遠供水問題之方法。

除着颱風「維奧娜」襲港,水塘的存水量達至六十億加侖,港府亦於5月29日宣佈由四日供水四小時放寬為隔日供水四小時。工務司亦宣佈當水塘存水量達至76億加侖時,香港便可恢復全日供水,最終於6月11號開始每日供水四小時。由於租用運水船成本高昂,更令港府財政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運水船隊於6月15日起停止運作,並把部份租約未滿的運水船提早退租,結束了這一場破天荒的船運供水措施。

總結一年的運水成績,23艘運水船共前往珠江取水1,371次,一共取得未過濾淡水約43億加侖,每千加侖成本達二十多元,遠超原先估計港幣六元。

自水荒完結後,運水船們便離開香港重投運送石油的工作,繁忙的深井街頭亦再次恢復平靜。但政府並未即時拆卸運水碼頭的卸水設備,以備不時之需。水荒完結後華僑日報曾報導深井的冷清情況,當描述到深井海面三個空置的運水碼頭,亦寫到希望碼頭「永遠不會再被使用非終至將其拆卸」的祝願。


結語

香港是世界船運業的一個重要樞紐,船隻令香港成為一個輝煌的商埠。海上的輪船除了為香港帶來財富外,原來也在城市最危急的年代帶來續命之水,更有水手及船塢工人為運水船工作時喪命。昔日的水來得不易,城市不惜一切代價換取稀少食水。自1965年簽訂購買東江水協議後,香港的食水變得愈來愈唾手可得,節水的警覺性亦漸漸被淡忘。在世界水資源日漸短缺的年代,香港人對食水短缺的日子重臨又準備好了麼?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項目經理 劉天佑

/《水展》展覽資訊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6月30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了解更多請按此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電郵: info@cache.org.hk

網頁: www.cache.org.hk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51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