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下,大家每天洗手、搓手的次數,可能是以往幾天的總和,是否難以想像百多年前,未有供水網絡前的疫情下是如何過活?其實,香港建立供水網絡的初衷,除了是改善食水品質,亦是為了改善維多利亞城的衛生情況。隨着水管與旁喉陸續接通城內各處,居民與清潔工得到清潔居所與街道的用水,亦減低了疫症蔓延的機會。然而在個人清潔衛生層面,沐浴除了需要有水,亦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由這星期開始,我們將透過《水展》部份精選展品,為大家介紹香港人的用水故事。第一項是毗鄰展場的大型展品──公共浴室。
港英政府的抗疫政策
沐浴文化於世界各地皆有悠久歷史,在不少古城遺址中皆能發現澡堂遺跡。澡堂除了是沐浴空間外,亦是一個社交場所。十九世紀末的香港亦有不少商營浴室,然而收費頗高,非一般低下階層能夠負擔。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政府便研究興建免費公共浴室,期望能改善基層華人的衛生情況。
1903年,位處於西營盤的常豐里(西營盤第二街及第三街之間的一條小巷)亦曾爆發鼠疫,政府與華人鄉紳前往視察環境,發現衛生環境非常惡劣,遂把第二街及第三街劃為「試驗街區」,於區內實行三個月的防疫試驗,除了把街區內居民強制搬遷至石塘咀外,亦於第二街與常豐里交界租用數幢木唐樓,改建成臨時浴室,旨在改善附近居民的衛生習慣,研究能否因此達至抗疫目標。
翌年,上環磅巷更落成一座永久性公共浴室,應對太平山區嚴重的疫情。除了應對疫情外,因當時船隻是透過燃燒煤炭提供動力,不少人從事於鍋爐房添加煤炭的工作,故政府於灣仔交加里亦建成一座男浴室,廣受煤炭工人歡迎。根據1907年的政府文件,不論是灣仔和上環的公共浴室,還是西營盤的臨時浴室,每年皆有約八至十一萬人次使用。所有浴室都設有獨立淋浴格,並有熱水爐房於冬天時提供熱水,更會有居民帶同木盤前往公共浴室內浸浴。
經過一段長時間研究,政府認為設立公共浴室能有效改善衛生環境,除了於1920年代將西營盤臨時浴室重建成永久浴室,亦於油麻地、灣仔等地加建公共浴室服務居民,直至1939年,香港共建有七座公共浴室。
香港人的沐浴空間
今天不少香港人家中都有獨立廚廁,但數十年前的香港仍有不少家庭居住於板間房、徙置區或木屋區中,獨立沐浴空間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奢侈體驗。根據一位西營盤老街坊的回憶,小時候居於分租的唐樓單位,廚房便是屬於各合伙人的多用途空間,除了作日常煮食外,成年人亦會於廚房處燒水沐浴,為免洗澡時阻礙其他人使用灶頭,部份人洗澡時只會於廚房門架上一把掃帚,提醒其他同屋主有人正在廚房沐浴,唯有先問清楚淋浴者是同性還是異性,才能決定繼續進入廚房煮食還是先返回自己房間。
廚房空間寶貴,不宜長時間佔用,因此小孩子並沒有在廚房中洗澡的權利,要到唐樓的戶外後樓梯中用木桶盛水洗澡。與在家中的環境對比,公共浴室除了提供免費的冷熱水外,更重要是提供到一個清潔自己身體的空間。
第二街公共浴室
位處第二街與西邊街交界的第二街公共浴室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公共浴室,自1925年11月18日重建落成開幕後,至今已經歷了95個寒暑。若連同臨時浴室歲月計算,同一地點過去117年皆以同一用途服務香港人。
自1903年「試驗街區」計劃開始,浴室鄰近土地相繼落成西約方便醫所、贊育醫院等醫療衛生建築,成為城市的歷史見証。雖然公共浴室外觀並不華麗,卻能展現出昔日公共建築以功能為先、簡化設計的特色。如今當你走進浴室時,可能會訝異於她仿如被時光凍結的設備。
現時浴室設計維持舊時的低私隱度,淋浴隔間的隔板高度只有145厘米,一般男性只能遮掩胸口以下、小腿以上的身體部份,而女性亦只能遮掩至膞頭位置,與現時體育館或游泳池更衣室內的淋浴格有極大差異。用家亦不能自己控制水溫,因每個淋浴格只配有一個控制水量大小的開關,加上此浴室並不是全年有熱水供應,而是有一個有趣的開放熱水機制:
- a) 每年11月任何一天上午7時錄得攝氏20度或以下,浴室便開始供應熱水直至翌年4月。
- b) 在翌年4月內任何連續三天上午7時錄得攝氏25度或以上,浴室便會停止供應熱水。
由於用家不能控制水溫,資深用家於冬季使用浴室時都會注意開啟水龍頭時的水溫,更有人會帶同水盤盛起熱水,等待水溫稍降後才以存水淋浴。
1925落成的建築保留至今亦與周邊環境有關,1970年代政府文件已表示第二街公共浴室十分殘舊,但由於預期西營盤區短期內將有大型市區重建發展,因此未考慮重建浴室,而是等待整個區域重建後再拆卸。但西營盤的市區重建速度並不似預期,因此市政局於1990年代中曾翻新浴室,讓浴室由昔日的棕白色外觀改變為現時的粉紅色,內部的低私隱設計卻繼續保留。
現有第二街公共浴室建造時,其實連同西邊街地底的地下公廁一同興建,是一個綜合地面上下而設計的建構物。但西邊街地下公廁已於1990年代中關閉及拆卸出入口,留下香港島上僅餘的戰前公共浴室。
結語
日本的公共澡堂是社區內的社交場所,發揮了以水聚人的社會功能,而香港的公共浴室以往也是一個聚人的場所,1928年香港大水荒前夕曾實施一級和二級制水(了解更多),亦是第二街公共浴室錄得戰前使用量最高峰的一年,全年約70萬人次使用,平均每天約二千人次。雖然此浴室過去一百年來與香港人共同渡過疫症、水荒和戰亂,奈何至今建築物仍未獲得任何歷史建築評級,各位前來參觀水展時,不妨順道到訪這一座屬於香港人的公共澡堂。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項目經理 劉天佑
/《水展》展覽資訊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6月30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了解更多請按此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