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大水荒(上) 專題展覽,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前言
「七級制水」聽得多,但到底是哪七級?每級的供水時數是怎樣?1929年的旱災令旁喉用戶苦不堪言,上回(連結按此)更提到,這次水荒促成了水錶的普及。早在1929之前,香港曾面對多次旱災,分別於1885年及1902年均曾面對較嚴重的缺水問題。1902年,香港人口約22萬,最嚴峻時每日只供水一小時。到了1929年,港府估算香港島及九龍人口已超過六十萬,須要實施最嚴重的七級制水,逼使港人努力開拓水源。我們將一連兩星期為大家回顧這一場九十年前的大水荒故事。
七級限制供水
每當提到制水,大家可能曾聽說過1963年香港須實施每四日供水四小時的七級制水措施,其實制水級別的限制曾多次修改,以下是1929年大水荒時香港實行的七級限制供水制度:
大水荒前奏
大水荒前奏由1928年盛夏開始響起:1928年7月1日至1929年6月30日間香港皇家天文台記錄到總降雨量只有946.7毫米,遠低於當年的全年最低降雨記錄1164.2毫米(1885年)。(註: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為約2300毫米,而1963年香港的全年降雨量為901.1毫米)
1928年六月,薄扶林水塘仍然滿溢,但由七月開始香港的降雨量劇減,同時一股熱浪來襲,城市用水量漸增,政府於7月12日宣佈東邊街以西的維多利亞城實施「一級限制」,15號更擴大至花園道以西區域。
當時社會有謠傳認為限制旁喉制水是政府希望旁喉用戶安裝水錶的詭計,但水錶喉與街喉直接接通,當街喉全面開放讓大眾取水,部份高層(三樓及四樓)水錶戶亦因水壓不足而未有食水供應。缺水的居民要到街上的街喉輪候取水,吸引當時的照相館拍攝西營盤鴨蛋街的水桶長蛇陣情況。
七月下旬,由於仍然未有足夠雨水,港府開始推行不同措施減少用水量,如潔淨局改用海水洗街、要求民眾一律改用火水桶輪水(當時有民眾以大木桶到街喉取水)、與香港仔大成紙廠磋商改建工廠水塘為香港仔水塘等。
接連大半個月限制供水令港人苦不堪言,特別是多勞多得的勞動階層,他們難以負擔漫長的輪候時間在街喉取水,工作少一個下午便蒸發掉一個下午的工資,唯有前往坑渠、公共廁所取水才能解決日常所需。華人領袖於是開始提出多個開拓水源的方法,包括增建水塘、截取新界的河水再運送至香港島、更大膽建議可利用化學方法從海水中提取食水(全球第一間海水化淡廠於同年才於荷蘭動工興建)。
直至8月4日起一連多日下起大雨,政府才於8月9日重開旁喉。但當港人以為供水情況會日漸變好時,香港自八月過後幾乎沒有下過一場雨,結果政府決定於9月11日重新實施「一級限制」,至11月1日起更實施「二級限制」,完全停止旁喉供水。為了盡快增加香港島的食水供應,政府決定加快興建跨海輸水隧道,更在11月完成九龍區的水管鋪設。
設置水櫃
雖然街喉供水有時間限制,但為了避免如1928年夏天時的輪候苦況,政府於香港島上安裝了稱為「水櫃」的水箱,令居民可以繼續24小時取水,舒緩了限時供水的困境。
1928年下半年水塘滴水未得,水務局於11月預計香港將持續面臨缺水問題,遂向英國訂購四個鋼製水櫃,以水櫃取代部份街喉供水。水櫃放置於維港海畔一帶,初期放於西營盤西邊街、修打蘭街、上環街市及中環機利文街。每個水櫃設有16個水龍頭,並由運水船由荔枝角盛載淡水運送至水櫃注滿。
一如預期,1929年二月開始香港降雨量極為稀少,政府繼續停止旁喉供水(註:但當年年初一至年初三仍全日供應旁喉食水)。一月至四月間香港降雨量只有90毫米,水櫃於三月陸續安裝及開放供大眾使用。縱使設有水櫃輔助供應,但居民仍需等數小時輪候食水,水喉旁排出長長水罐龍,並由警差為水罐加上順序編號,但水罐被踢飛、水罐被盜等問題仍經常發生。
由於水荒持續,政府於六月陸續於海旁建造鐵製及磚砌的水櫃,最終建成21個水櫃。所有水櫃於同年八月水荒結束後即時移走或拆卸,以免其阻礙交通。
結語
香港人自1928年開始面對數個月苦不堪言的制水歲月,但原來最壞的時期尚未來臨。為應對預測到的挑戰,政府設置水櫃的目的是輔助街喉系統向居民供水,然而雨荒的日子食水又從何而來? 下星期我們將帶大家回到七級制水的時期,了解當年的水故事。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項目經理 劉天佑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