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走在街道上,總會經過一個個「坑渠蓋」(正式名稱為「井蓋」),可曾想過原來不起眼的井蓋背後,蘊藏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試想像一下,若沒有連貫地上地下的井蓋,那麼水電和網絡供應便無從連結。最近一個由保育團體舉辦的「井蓋展」,便為這批被忽略的都市「功臣」作紀錄,同時見證城市發展的軌跡。
被忽略的井蓋
在城市生活久了,對身邊很多事物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即使我們雙腳每天都會踏經井蓋,卻沒有多少人會對它們特別留意。井蓋為我們提供了現代生活的基本需要,例如供電供水、電訊網絡和排污,更是貫通地上地下不可或缺的入口。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正在舉行的「井蓋展」,就以腳邊的井蓋為起點,讓大眾了解井蓋背後的故事,並循著井蓋上的資訊,探究城市發展的歷史痕跡。
一個井蓋的誕生,要先靠師傅做好木模,再由鑄鐵廠進行砂鑄工序。早年香港的鑄鐵業跟造船業有密切關係,70年代更因大型基建計劃而興盛,後來內地改革開放,不少廠商將基地移向大陸,加上政府於90年代推行的「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令製作成本大增,現時在港僅存的本地鑄鐵廠,只會進行後期加工和品質管制。是次展覽向大眾呈現本地三間鑄鐵廠的歷史,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本地獨有文化。
有份參與籌劃這次展覽的CACHe項目主任梁耀成,在導賞期間詳細介紹了井蓋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開埠早期,其實污水渠和電線並非設於地底,排泄物也只靠雨水沖走。在1894年爆發的鼠疫,令當時政府加速將明渠轉為地下渠道的改革。後來因為人口增長和颱風關係,電線桿和電話線也轉落地底,井蓋的數量也因而大增。」
CACHe項目主任梁耀成講解井蓋背後的故事。
井蓋冷知識
到底這些連結地上地下的井蓋,如何跟文化保育拉上關係呢?原來每個井蓋上面,都刻有一些代碼,列明合約編號、政府部門、鑄造廠、重量等資訊,而不同顏色和符號都有特定意思,聽著梁耀成的講解,就如上了一節井蓋冷知識的課堂。
1)皇家「雞爪嘜」
刻有「F↑H」井蓋的為消防龍頭,中間的箭頭俗稱「雞爪嘜」,代表是「皇家倉」(即殖民地政府)的官方物料,直至90年代後期,才改由承辦商自行採購。
不同顏色有不同意思,如黃色代表鹹水。
2)「麗的呼聲」
在西區警署外面,就有個刻著「麗的呼聲」(Rediffusion)標誌的井蓋。當年英國「麗的呼聲」廣播公司於香港開設分公司,也就是亞洲電視的前身,創立於1949年,為全港首間商營有線電台,後來被免費無線廣播淘汰,於1973年停播。
3)官方代碼
井蓋上通常刻有政府部門名的縮寫,如簡稱HKWW的水務局(1930-1982)。1969至86年沿用的HKDW指渠務部(後易名為渠務署)。其它常見縮寫還有土木工程拓展署(CEDD)、水務署(HKWD / WSD),從名稱還可推敲井蓋的製造年份。
HKWW代表水務局,1982年後改稱水務署。
試試解讀這個位於西營盤街道的井蓋?HKDW指渠務部,「雞爪嘜」下的M字代表可負載15噸重量。而TAIKOO代表太古船廠,「53/63」則代表1963年的第53份合約。
4)「梳冷」
通孔井蓋俗稱「梳冷」,其設計為了方便去水,避免淤塞渠道。早前坊間有聲音批評,第五代的格仔「梳冷」設計不夠美觀,網民們傾向舊年代常用的斜格式「梳冷」井蓋,但新設計卻能更有效去水。
新舊兩代「梳冷」,右為最新的第五代「梳冷」。
口耳相傳文化保育
隨處可見的井蓋,背後藏著的歷史故事,藉此可以小觀大,從細微的地方了解這個城市。梁耀成說,「其實城市研究很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好像開展時舉辦的導賞團,就從水務署的朋友口裡,得知我們搜集資料時沒能發現的事情,像如何探測流水位置。這些資訊對我們是很寶貴的,畢竟政府也非每件細微事情,都會特定紀錄下來,所以就要反過來靠大家前來告知。」
井蓋展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展期內每逢星期六舉辦免費導賞團,地點為西營盤區,無須預先報名,出發前5分鐘於CACHe正門集合即可,每團名額15位,先到先得。
日期:即日起至5月12日(星期日、一休息)
地點: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時間:10:00 – 13:00、14:00 – 18:00(周六導賞團時間為15:00)
查詢:2291 0238
Facebook: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