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碉堡一向被視為香港戰役中的重要據點之一,其過早失陷對香港戰役具有重要影響。考察選址於城門碉堡,將會以此作為切入點,探討建造醉酒灣防線時的戰略背景、設計考慮、建造細節與佈防安排,並透過戰時、戰後的相關文件,詳細討論城門碉堡一戰中之各項細節。
城門碉堡一向被視為香港戰役中的重要據點之一,其過早失陷對香港戰役具有重要影響。考察選址於城門碉堡,將會以此作為切入點,探討建造醉酒灣防線時的戰略背景、設計考慮、建造細節與佈防安排,並透過戰時、戰後的相關文件,詳細討論城門碉堡一戰中之各項細節。
1850年代中期,首次有人提議在香港鄰近海域建造燈塔, 希望能夠引領船隻往所要去的港口, 或顯示航道中的危險礁石。最初燈塔的選址都是位於中國領海範圍,因此建議未能獲得中國政府同意。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教授潘新華教授及其小組成員在過去數年硏究香港燈塔,是次講座將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
Read More...
北角雖然是港島北岸最遲開發的地區之一,但香港電影工業、海上浴場、機動遊樂場及夜總會等,都曾在此區有輝煌的歷史;而不少耳熟能詳的名人,均曾在北角留下不少故事,是寶貴的社區文化遺產。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推出「北角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8-2019)」,訓練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北角,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Read More...
非遺,是近年來常聽到的保育潮語,全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一點說,就是前人經過日常生活的實踐,累積得來的經驗與智慧,它們存活於人類腦海裡的知識,具有看不到、摸不到的特性,只能依靠文化載體展現出來。香港首份非遺清單於2014年6月公布,共收錄480 個項目,當中不乏具生活氣息、仍然充滿活力的節慶、工藝、風俗與習慣;同時亦有不少文化瑰寶正逐漸在公眾視線中消失。
Read More...
道路既呈現社會的日常,亦反映社會原有的生活。由南向北貫穿九龍半島的彌敦道,見證九龍地區的發展。彌敦道蘊藏着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等不同範疇的元素,時刻展現不同的面貌。遊走於加士居道至梳士巴利道的一段彌敦道,飽覽兩旁的建築物,也許能瞭解九龍半島發展的麟爪,以致宏觀地思考香港的蛻變。
Read More...
元宵點燈,又稱慶燈、開燈、賀燈。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圍頭話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因此也演變出「點燈」寓意「添丁」的習俗,向祖先稟告族中有新成員加入。早在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志》中,已對本地的點燈活動有所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傳統花燈由竹篾及紗紙製成,透過一雙巧手,花燈形態何止萬千。是次工作坊將由資深扎作師傅冒卓祺先生指導參加者完成屬於自己的迷你花燈,好在新春及元宵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Read More...
「個個都拜神,唔通個個都識拜神咩!」 踏入廿一世紀,民間信俗依然與香港市民生活關係密切,君不見大年初一傳媒廣泛報道黃大仙祠上頭炷香的盛況;每年正月廿六,觀音廟外大批信眾大排長龍,等候觀音開庫……深水埗是傳統老區,區內有三所具百年歷史的廟宇,主祀關帝、天后和三太子。是次考察活動,葉長青道長帶領參加者,考察深水埗三間廟宇,認識各種流行民間信仰儀式的意義,拆解民間信俗背後道教文化內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