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遊走於全港最大片、最完整的農業式淡水濕地,一睹稻米等現已在本地難得一見的農作物,了解稻米作為糧食以外對生態保育的價值。導賞團亦會考察圍村歷史文化景點,由燕崗原居民介紹河上鄉、塱原、燕崗一帶的農村習俗及昔日稻田生活,細說侯族歷史。
Read More...
親身遊走於全港最大片、最完整的農業式淡水濕地,一睹稻米等現已在本地難得一見的農作物,了解稻米作為糧食以外對生態保育的價值。導賞團亦會考察圍村歷史文化景點,由燕崗原居民介紹河上鄉、塱原、燕崗一帶的農村習俗及昔日稻田生活,細說侯族歷史。
Read More...
甚麼是考古學?考古學與城市發展是否對立?
是次工作坊將介紹考古學的基本知識、包括考古調查和發掘、斷代方法、出土文物的室內整理及保存方法,及香港殖民時期維多利亞城考古發現及個案討論。完成此工作坊可望能對考古學有初步的認識,並以多角度審視歷史文化對社會的價值。
Read More...

十九世紀伊始,歐美社會日益關注城內埋葬 引起的公共衛生問題,香港政府於五零年代中業後亦禁止華人在官方指定地區以外將死者下葬。
本課程參考大量香港及英國相關的檔案資料,從歷史角度剖析廿世紀香港墳場政策的發展,探析有關政策是如何與華人殯葬文化產生互動後衍生的成果。
茶餐廳術語中白飯又被稱為「靚仔」,但其實烹煮一碗「靚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同樣的白飯,因為食米產地、氣候土壤、收成時間等差異,都會煮出色、香、味都不同的白飯。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8年財務報告
Read More...

「你今日食咗飯未?」寒暄問候未合時宜,或應改問:「你上餐幾時食過飯?」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CACHe) 展開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CACHe團隊策劃了《米展》,將鎂光燈重投在晶瑩剔透的食米上,訴說著香港糧食政策、食米進口貿易、批發零售、農業、飲食業的前世今生;業內每一個角色沉著地面對不同年代的轉變,繼續穿針引線,讓大眾享受到飯桌上這一碗熱騰騰、冒著甜美香氣的米飯。
戰後香港食米市場經歷了由開放到管制,再由管制轉為開放的變化。《米展》策展團隊透過訪問及歷史資料研究,為參加者重溫過去數十年間的米業要聞,了解一碗米飯的背後故事。
Read More...

香港的食米供應依賴進口,米業經營者除了要懂得食米的基本知識外,還要對全球的食米以至糧食供應有充分了解;要把千里之外的農作物源源不絕滿足港人所需亦是一門學問。《米業縱覽分享》將由三位進口米業經營者主講,為大家深入講解由稻米種類、種植、貿易、貯存等種種知識,讓大家了解到每粒米飯都得來不易。
香港商業發達農業式微,米糧供應長期仰賴外輸卻甚少有糧荒問題,米業生意更曾興盛一時,究其原因與政府採取「還米於民、儲糧於商」政策有關。《香港米業史》作著鄭宏泰博士將從1919年一場搶米風潮談起,剖析香港米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暢談當中的變遷與特質。
Read More...
插秧是種植水稻的重要時刻,造就了農民之間互相依存的緊密關係。手藝亦決定了往後的收成,當中的技術與其背後的社區意義,就是水稻文化的核心。是次工作坊,父母可帶同小孩一同學習如何讓一秼秼禾秧,重新連繫新界水土,豪邁生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