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CACHe將展開社區檔案計劃,以建立網上檔案庫、整理過去CACHe的工作與文物收藏、重新出版有價值的研究與刊物為願景,在大時代下保留社區記憶與生活知識。我們深深期盼大家透過踴躍參加「CACHe Up」來支持我們這個檔案重整計劃,甚至落手落腳參與我們的檔案整理工作,保育生活日常。
[滿額] 大坑飄香——火龍歷史X製香工作坊(學生優先活動)(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火龍紮作工藝、舞動火龍的招式、插香的技術,固然是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涵,但香枝其實亦是火龍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次工作坊除了邀請到製香師教授參加者親手製作手工線香,更邀請了陳德輝先生為大家講解舞火龍的歷史。
近年東九龍發展如火如荼,原有隱藏於區內的村落,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面目全非,茶果嶺便是其中之一。茶果嶺村落被清拆前,CACHe舉辦了茶果嶺社區導賞訓練計劃。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今次將帶領公眾深入茶果嶺,了解這個即將面臨消失的城市中村落。讓我們一同感受茶果嶺獨特之處,並反思文化保育於社區的重要性。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稱本中心)宣佈,經過公開招聘,理事會委任梁梓豪先生出任本中心執行總監,並已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二日履新,接替服務本中心近十年、於四月一日離任的劉國偉先生。
Read More...
昔日的茶果嶺位於城市邊陲,以打石聞名,是「九龍四山」中的重心區域,公所與學校亦設於茶果嶺,匯聚了鄰近各村村民。戰後政府於東九龍一帶海灣填海發展,茶果嶺變得更為熱鬧,孕育了豐富的地區文化。時至今日,茶果嶺村內興旺不再,更面臨清拆。於村落一息尚存之際,我們誠邀你參加茶果嶺社區導賞訓練計劃,一同向公眾推廣茶果嶺的文化故事。
《祭.春秋 —— 香港祭祖文化》除介紹宗族春秋二祭,還記錄了CACHe團隊過去一年半間走訪三個本地宗族所收集得來的傳承故事,更深入解構宗族社群如何在祭祖空間中,透過當中的儀式,實踐祭祖文化。歡迎公眾免費索取,誠邀你親自翻開這本書,了解香港另一面的文化。
Read More...
友恭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取其「兄友弟恭」之意,是厦村鄉鄧氏宗祠,被評定為法定古蹟。是次導賞團會帶領大家走進友恭堂和友恭學校,透過建築結構、佈局和文物,娓娓道出厦村鄧族的歷史。
Read More...
香港仍有不少宗族保留定期祭祖的習俗,當中春分、秋分在祠堂或山頭拜祭的「春秋二祭」,更是不少宗族每年的重要盛事。為配合《祭.春秋》展覽,策展團隊以影像記錄了2020年香港數個宗族的祭祖實踐和世代傳承,製作成五段約5分鐘至25分鐘的紀錄片。是次活動除了放映五段短片,我們更邀請了研究新界文化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鄧妙薇女士及紀錄片製作團隊,在放映後與大家交流。
Read More...
每年農曆七月,香港潮州人在各區舉辦盂蘭勝會,除了進行宗教儀式外,會場還有竹棚戲臺上演神功戲、大型的花牌和紮作、各式各樣具特色的祭品等,是展現民間傳統風俗的重要場合。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更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樹仁大學陳蒨教授主持的「三個潮籍盂蘭勝會:研究、傳承與推廣」計劃,將舉行發佈會,介紹以香港三個盂蘭勝會為主題的漫畫,以及記錄疫情下盂蘭勝會轉變的短片,從中透視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活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