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16

地膽帶你遊坪洲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坪洲是大嶼山東面海岸線上的一個島嶼,面積僅零點九七平方公里。地方不大,但有多處歷史遺跡和特色古廟;島上人口密度不高,讓人可以放慢步伐品嚐自然與人文風景。

土生土長的「地膽」導賞員會帶領參加者暢遊坪洲的特色廟宇,包括龍母廟、七姐廟和金花廟;走訪不同年代的工業遺跡,追尋寧靜小島曾經百花齊放的工業時代。此導賞絕非純粹的歷史資料舖陳,而是地膽導遊將自小的所見所聞、街坊故事無私分享。透過舊照與昔日剪報,參加者可以在不起眼的遺蹟中讀出歷史,更可以親手以手工釉上彩,繪畫陶瓷花碟,製作個人化的坪洲手信,認識香港生活的不同面向與可能。

Read More...

 

免費下載《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
保育資訊, 學校教育活動,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非遺通勝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看似艱深複雜,但其實只是你我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文化傳統,亦因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上各議題息息相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主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出版《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教材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重點研習四項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藉此探討通識教育科各單元內容,適合通識教育科教師及高中同學於課堂、課後練習或校本評核中使用。

Read More...

 

《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網上電子版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都說香港是「一個小漁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百年過去,我們還可以在城市當中尋到一點漁香嗎?浮家泛宅的漁民生活,今日似乎難以想像,或者無從說起 ── 城市到處築起一式一樣的高樓、光鮮亮麗的倒模商場,昔日令世界為之驚艷的漁港風情,一如各區原有的特色,正逐漸消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保育社區文化遺產計劃,出版《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以香港仔及鴨脷洲漁港為主題,為18位昔日避風塘兩岸的見證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將他們的故事記載成冊。在遊客的印象中,這裏曾有隱世的漁家美食,有享譽世界的瑰麗畫舫,有美如夜空繁星的舢舨之都,有喧騰熱鬧的端午龍舟,有歷史悠久的古廟和風水龍柱。我們期望,透過一段段切身的經歷與回憶,能讓這些記憶中的風光在褪色之前保留下來,成為將來地區發展的一個基礎。

Read More...

 

[滿額] 深水埗廟宇文化之旅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深水埗鄰近英界,港英政府為避地名混淆,把界限街以南的深水埗村改稱福全鄉。深水埗納入新界租借範圍後,大埔道落成,帶動這個社區發展。關帝廟曾經是深水埗很重要廟宇,從廟內碑文所見,錄有清官捐款和來自海外捐款,對重構新界租借前深水埗歷史有很大的幫助。1894年鼠疫肆虐,深水埗居民從惠陽迎請三太子出巡驅瘟,最後疫症受到控制。天后廟多建於鄰近海岸的位置,由於不斷填海,深水埗天后廟已隱沒於高樓大廈中。

Read More...

 

[滿額] 西營盤歷正之旅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沒有一個方法,比起親身走進社區更能獲得最真實的感覺。西營盤自1850年代起修建一系列的井型道路,形成一個正方形的華人居住區,這個小區曾經有溪流和菜田,亦有疫症醫院和精神病院,時至今日仍能找到百多年前修建的道路網、隨手能夠觸碰的紅磚和麻石、還有滿載故事的歷史建築。

Read More...

 

說一個香港武林的故事講座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武術曾經活躍在香港人的生活之中。習武的人不是少數,通俗文化更加強大家對武林的想象。李小龍橫空而來,令功夫熾熱。是次講座講者麥勁生教授,當年乘著潮流,學過幾門不同的武術,雖自謙資質所限,都無所得,但對武術還是熱愛,而且認識了一些武術界的朋友,搜集到一些資料。憑著既有的歷史學訓練,講者嘗試在《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一書之中,講一下中國武術在香港承傳和發展的故事。講者專注的是明代以來,南北各地逐漸發展出來的、以技擊為主,輔以養生健體的傳統武術。不同的土壤長出不同的果實。中國武術發源於內地,至二十世紀初大舉遷移香港,並經過不同階段的發展,其歷程正是香港歷史的側影。

Read More...

 

香港公廁臭史講座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公廁又關地產霸權事?一般假設公廁是殖民政府的現代性(modernity)展述,旨在預防疾病。事實是十九世紀的公廁逾七成為華人大地主設立,談不上「現代」,遑論最基本的衛生要求;可它們卻屹立在人口密集的小城長達半世紀,及至二十世紀初。更奇怪的是公廁投訴近乎零,究竟地主是如何做到?香港大學社會系博士侯選人莊玉惜小姐,將會為大家講解這一段「臭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