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16

何以對抗 開發主義? 明報 2016/10/31
傳媒報導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及文化管理碩士課程於10 月8 日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城市古蹟保育論壇」。主辦單位將邀請本地民間保育團體及城市發展關注組,分享城市歷史研究的方法,以及城市古蹟的保育策略。會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部博士生黎國威,撰文談談會議所見所聞,包括北角皇都戲院、景賢里等保育經驗保育經驗,並附黎廣德先生(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及何慶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總結會議的要點。

Read More...

 

古蹟私塾—隨遇而安:香港傳統民系族羣的民間建築裝飾 (2016年11月-12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香港的華人,有些是好幾百年前的本地鄉民或漁民的後裔,有些是百年來多年國內動盪期間遷至本港的人民,也有海外回歸的華僑,以及近年來自國內的新移民,表達在我們許多形式的習俗和口音裏。通過研究各華人族羣如何在香港落腳安居,和觀賞他們在香港的傳統民間建築,有助我們現代市民認同自身的多樣文化源流,及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承傳下去。本短期課程的導師將為學員介紹在港的廣府、客家及潮鶴族羣的血沿文明及民間建築,尤其集中展示極具趣味性的建築裝飾藝術,通過課室講座及郊遊導賞,甚至可能接觸鄉村長者、廟宇善信和營造師傅,體會各社羣在港安居的承傳歷程,借助建築遺產揭開香港傳統華人文化的奧秘。

Read More...

 

中華復興建築背後的歷史、政治與美學 講座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在2011年,講者被政府委任為顧問,參與撰寫「何東花園」的建築文物評估報告,為該建築成為法定古蹟鋪路。此保育行動雖然最終並不成功,但評估報告與隨後的廣泛傳媒報道,令香港人認識到一種之前鮮為人知的建築風格:「中華復興建築」。講者將為大家探討此建築風格背後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根源,同時介紹由民國時代開始發展出來,從國內散播到臺灣,新加坡與香港的「中華復興建築」例子。

Read More...

 

[滿額] 紅VAN膠牌口述歷史工作坊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

 

紅VAN前身本是九座位新界的士,因車身有一條黑白相間的「腰帶」,又稱「階磚仔」。六十年代人口漸多,九座位的士經常超載,亦有私家「白牌車」非法充當的士用途。1967年暴動期間,全港巴士司機罷工,城市交通癱瘓,靈活變通的九座位新界的士和白牌車藉此駛入市區載客。此一役後,政府於1969年正式發牌,小巴從此登上歷史舞台。當時小巴為十四座,黃色車身中間有一條紅色「腰帶」,司機為了招攬更多生意,會自購膠牌呈於車頭。

Read More...

 

古蹟私塾—印章雕刻工作坊 (2016年11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印章,是以雕刻或刀割的方法於石材、牛角或木材等標出文字或圖案,沾上顏料就可重複印出相同的式樣。印章常被用作取信之物,可以替代簽名,於文件上表示鍳定或簽署,因此也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印章雕刻技藝」結合了書法的筆意與雕刻的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傳統手工藝」項目之一。香港圖章行業的高峰期在1960及1970年代,當時的圖章技藝會以家族傳承的方式、亦會以師徒形式傳承。1980年代始,機製原子印和電腦圖章製作的出現令行業漸趨式微,但至今仍有不少客人會特地拜訪從事傳統圖章製作的工匠,訂造「字畫章」、或作藝術收藏。

Read More...

 

[滿額] 走‧筲箕—筲箕灣社區文化導賞團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筲箕灣是移民社會的縮影,社區內的廟宇、教堂、宗教節慶等文化遺產正是由移民社會中不同族群的發展和流動的故事組成。開埠之初,阿公岩的客家石工、筲箕灣的水上漁民、及太古糖廠的工人在筲箕灣落地生根,多年來造就了這裡多元而有深度的社區文化歷史。今天的筲箕灣有電車和地鐵接駁各區,交通便利,不斷吸引外來投資,保持了老社區活力的同時,也加速了社區重建。面對舊區翻新,筲箕灣獨有的社區文化特色實在值得更多關注。

Read More...

 

[滿額] 拜見師傅:魯班先師廟考察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魯班先師原名公輸般,被歷代建築及「三行」(泛指木工、打石和泥水行業)工匠奉為行業神。位於堅尼地城青蓮台的魯班先師廟建於1884年,是港島唯一供奉魯班先師的廟宇。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香港建築業界都會大肆慶祝魯班誕,這項又名「師傅誕」的傳統,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遺清單項目。是次考察之旅,古蹟復修專家王鴻強先生將會為參加者介紹魯班先師廟的建築特色、賞析重點,並親身分享復修此一級歷史建築的過程。廟旁邊的「廣悅堂公師」,則是由一批建築同業籌建,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考察活動亦邀請了香港廣悅堂勞鑑先生,介紹魯班誕今昔演變和香港廣悅堂的歷史。

Read More...

 

舞麒麟體驗工作坊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麒麟是中國傳統四大瑞獸之一。香港的地方群體會以舞麒麟來慶祝節日、神誕、慶典或婚嫁儀式,當中又可分為本地、客家及海陸豐 / 鶴佬三個不同傳統,無論是麒麟的外型、舞動方式以至伴奏樂器亦有所不同。2014年香港的首份非遺清單,便將各族群的舞麒麟納入「表演藝術」的大項之中。是次非遺體驗工作坊,CACHe將與香港麒麟運動聯合會(HKQSUA)合作,冒卓祺師傅將會帶同實物,介紹三款族群之麒麟的特色、形態與製作難處,並重點示範客家舞麒麟如何由基本的單式串聯為一套動作,亦會講解當中的禮儀與音樂。參加者可以在指導下親身體驗,隨音樂節拍舞動本地扎作而成的麒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