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已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的一部份,是有興趣於香港學或本地社會文化人士不應忽視的一環。而香港流行曲的發展正正與社會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另外,由於普羅大眾一般都不太了解行內運作,以致對香港流行音樂的興衰容易有所誤解。
Read More...
流行音樂已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的一部份,是有興趣於香港學或本地社會文化人士不應忽視的一環。而香港流行曲的發展正正與社會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另外,由於普羅大眾一般都不太了解行內運作,以致對香港流行音樂的興衰容易有所誤解。
Read More...
坪洲是大嶼山東面海岸線上的一個島嶼,面積僅零點九七平方公里。地方不大,但有多處歷史遺跡和特色古廟;島上人口密度不高,讓人可以放慢步伐品嚐自然與人文風景。
土生土長的「地膽」導賞員會帶領參加者暢遊坪洲的特色廟宇,包括龍母廟、七姐廟和金花廟;走訪不同年代的工業遺跡,追尋寧靜小島曾經百花齊放的工業時代。此導賞絕非純粹的歷史資料舖陳,而是地膽導遊將自小的所見所聞、街坊故事無私分享。透過舊照與昔日剪報,參加者可以在不起眼的遺蹟中讀出歷史,更可以親手以手工釉上彩,繪畫陶瓷花碟,製作個人化的坪洲手信,認識香港生活的不同面向與可能。
Read More...
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深水埗鄰近英界,港英政府為避地名混淆,把界限街以南的深水埗村改稱福全鄉。深水埗納入新界租借範圍後,大埔道落成,帶動這個社區發展。關帝廟曾經是深水埗很重要廟宇,從廟內碑文所見,錄有清官捐款和來自海外捐款,對重構新界租借前深水埗歷史有很大的幫助。1894年鼠疫肆虐,深水埗居民從惠陽迎請三太子出巡驅瘟,最後疫症受到控制。天后廟多建於鄰近海岸的位置,由於不斷填海,深水埗天后廟已隱沒於高樓大廈中。
Read More...
沒有一個方法,比起親身走進社區更能獲得最真實的感覺。西營盤自1850年代起修建一系列的井型道路,形成一個正方形的華人居住區,這個小區曾經有溪流和菜田,亦有疫症醫院和精神病院,時至今日仍能找到百多年前修建的道路網、隨手能夠觸碰的紅磚和麻石、還有滿載故事的歷史建築。
Read More...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
Read More...
[滿額] 鴨脷洲與香港仔線廟宇文化之旅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自開埠以來,香港仔逐漸從一條小漁村,發展成為香港今日最大的漁港。隔水相望的鴨脷洲則有許多船廠、機器廠,為來往大大小小的船隻提供維修保養服務。這地方曾是許多漁民浮家泛宅、出海謀生歸來後的歇腳補給之地。每年農曆三月廿三,香港仔水陸聯誼會慶賀天后誕,敦睦居民情誼;「同慶公社」則負責統籌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誕。隨着社會發展,漁民上岸,漁業式微,昔日盛況不再,這一片漁港風情也正在慢慢流失。
Read More...
地方節日既蘊涵傳統的遺存,也會隨着政治社會的變遷,作適度的調整變化,展示地方文化的生命力。長洲島居民一年一度舉辦盛大的太平清醮,是項許願酬神、超度幽魂的地方宗教儀式,早已成為全港觸目的地方文化節目。是次在臨近建醮進行考察,是要讓參加者透過親身的參與觀察,了解是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透過介紹長洲建醮的歷史發展,古今對照,認識地方文化的調適與發展,探究地方文化的承傳方式與生命力。
Read More...
在每年的端午節,大澳會舉行傳統的「龍舟遊涌」活動。三大漁業行會到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廟宇的神像,於端午正日用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大澳的龍舟遊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遊涌活動舉行的日期為6月8日至6月9日,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於五月下旬主辦「大澳龍舟遊涌」工作坊,讓大眾在端午節前有機會登上大澳的龍舟,在龍舟好手的指導下,了解扒龍舟的技巧和禁忌,手握船槳,一嘗在水道暢遊的滋味。
Read More...
[滿額] 「大澳龍舟遊涌」文化體驗之旅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在每年的端午節,大澳會舉行傳統的「龍舟遊涌」活動。三大漁業行會到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廟宇的神像,於端午正日用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而大澳的龍舟遊涌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