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是位於青山公路旁的小社區,與馬灣隔海相對。今天深井以燒鵝聞名中外,但原來這道美食是從潮州滷水鵝演變而成,當中亦包含了深井的歷史故事。
Read More...
深井是位於青山公路旁的小社區,與馬灣隔海相對。今天深井以燒鵝聞名中外,但原來這道美食是從潮州滷水鵝演變而成,當中亦包含了深井的歷史故事。
Read More...
用線來裝訂書籍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工藝技術,始於何時已難考証,大抵是由蝴蝶裝及包背裝演變而成。蝴蝶裝和包背裝僅以漿糊和紙捻粘連書頁,翻閱頻繁便容易破散。為解決此問題,古人遂開始於書上打孔,再以線穿孔訂實,故稱「線裝」。
Read More...
東蓮覺苑成立於1935年,2015年剛好是建苑80周年,亦於是年展開保育計劃。東苑80年來一直弘法辦學,服務香港社會和市民。無論是建築物,還是苑內、社區中發生的人和事均見証著香港社會的轉變。因此,是次講座希望介紹和分享東苑保育前期的準備工作和研究項目,讓大家一起探討保育項目在香港社會面對的優勢和困難。
近年香港市民對市區樹木保育的關注日漸提升。不論關心的是樹木對我們所構成的風險,還是保護高保育價值的樹木,都不時成為全城焦點。是現在的樹木管理太差,還是別有內情? 我們嘗試從香港城市森林(Urban Forest)發展的角度出發,為現在的樹木問題和未來的解決方向尋找答案。
Read More...
三百年前,客家人來到香港西貢坑口定居,鄉民學習武術,保衛家園,舞麒麟是武術訓練的一部份。客家人認為麒麟是瑞獸,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重要的儀式及節慶活動中,都需要舞麒麟。早期的舞麒麟,是健身、娛樂、保衛家園及宗教儀式的結合體。今天的舞麒麟,依然是傳統儀式的重要元素,但也是團結鄉村、維繫鄉村成員關係及建構海內外客家群體認同的傳統活動。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成功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Read More...
周六午後,漫步港島之嶺,透過歷史圖片和舊地圖,讓大家穿越時光隧道,走進殖民地初期禁止華人居住山頂區域,實地考察昔日山頂發展和保存的歷史痕跡。隨着山頂纜車於1888年開啓後,山頂區域迅速發展成低密度住宅,港督避暑別墅也建在這個區域。山頂曾經設有軍營、酒店、餐廳、學校、醫院、警局、消防局等設施。來認識太平山頂作為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以外的另一面,發掘殖民地的歷史故事。
Read More...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
紅VAN前身本是九座位新界的士,因車身有一條黑白相間的「腰帶」,又稱「階磚仔」。六十年代人口漸多,九座位的士經常超載,亦有私家「白牌車」非法充當的士用途。1967年暴動期間,全港巴士司機罷工,城市交通癱瘓,靈活變通的九座位新界的士和白牌車藉此駛入市區載客。此一役後,政府於1969年正式發牌,小巴從此登上歷史舞台。當時小巴為十四座,黃色車身中間有一條紅色「腰帶」,司機為了招攬更多生意,會自購膠牌呈於車頭。
Read More...
基督宗教自古以來便採用象徵符號來傳達信息,這種表現手法在教堂尤其普遍,至今盛行不衰。但今天的人已不太明白當中含意,講者嘗試破解這些宗教密碼,分辨不同聖像特色,讓大家進入教堂時有另一番體會。
Read More...

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在中環擺花街嬌聲鶯鶯地向你揮手搭訕的這種情境,難以想像吧?可是在明治維新期間(1880 至1920年代),香港確實有為數不少的日本妓女存在,日本人稱她們為「唐行」,也戲曰「娘子軍」。何謂「唐行」?這些女子來自日本什麼地方?出身如何?為甚麼定格在那個年代?為何很少人提起? 當年在香港的生活如何?芳蹤何覓,魂歸何處?侯清儀老師根據香港和日本的文獻紀錄,參考本地史蹟,與大家分享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