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於1979年曾被列為「第一收容港」,直至2000年最後一個難民中心關閉,數十年間,多達20萬名越南難民曾在香港留下足跡。現時深水埗公園近九江街和通州街位置,就曾有一個銀禧臨時收容中心,曾是逾六千名難民的棲身之所。這個「異鄉之家」流傳下來的故事甚少為外人道,但在營中所經歷一切一切,對於營長梁顯明來說一切都歷歷在目。透過是次口述歷史分享活動,就讓我們細聽如此獨一無二的「打工」經歷,以及背後有血有肉、卻鮮被人知曉的難民生活點滴。
Read More...

一粒粒晶瑩剔透、結晶澄明的鹽,是鹽工巧手曬製的報酬,更是上天賜下良好天氣條件成就的結果。鹽曬製技藝已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清單,是次講座會簡述香港的「鹽曬製技藝」歷史,及透過整合與疏理《新界周報》,概括展現香港古代鹽場——官富場的軼事。
Read More...
在道教信仰中,扶鸞是神明給人的指示,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香港的扶乩信俗從清末至今傳承不斷,對研究扶乩文化相當重要。1920至1970年這五十年間,鸞風尤其興盛,學者稱為「以乩治壇」的年代。是次講座分兩部分,首先由游子安教授綜述在香港的扶乩文化,然後由1990年侍鸞至今之謝傳清道長,細述一位鸞生的歷練和心得。
Read More...

身為寶華扎作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師傅卻不是自小由父親親自指導,在紮作路上亦經歷過一番摸索。是次講座,歐陽師傅除了分享摸索過程中的苦與樂,更細訴他與父親的往事。這一個非一般的傳承故事,靜候你來聆聽。
Read More...

是次講座邀得著有《香港工程考》系列專書、《香港建築的前世今生》等工程專書的馬冠堯先生,選取六個香港古蹟,分享背後有趣的工程歷史。他將帶領大家從聖約翰座堂的建造過程中疏理出香港建造業脈絡之始,從尖沙咀鐘樓的拆遷事件中看香港第一代保育案例,還會解構訊號山報時塔、和平紀念碑、九龍醫院和何東夫人醫局背後的大大小小故事。
Read More...

是次講座邀得多年來對香港歷史、文物及民俗文化進行研究,曾出版有關邊境禁區村落及客家文化專書的阮志博士,為大家介紹香港旅遊歷史。香港近年流行文化及生態旅遊,這些與昔日外地人在港的短途旅行有何不同?東西方在旅行方面又有何社會和文化交流?阮博士將一一為大家分享獨到見解。
Read More...

是次講座邀得研究新界歷史文化多年的郭嘉輝博士,為大家解構新界宗族的族譜,從當中的片言隻語,觀察當時新界宗族所經歷的歷史大事、功名舉業、出仕任官等方面,從新界各族的切身生活與經歷,了解明清時期香港新界地區的歷史。
Read More...

1860年代,教士進入大埔一帶建立傳教點,並以此為中心,支援西貢和元朗等地的傳教工作。戰後大埔的傳教事業發展蓬勃,各項教會事業亦逐漸植根於大埔,至今仍成為大埔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是次講座將通過整合及疏理各項歷史文獻和研究資料,向參加者概括地呈現天主教在大埔的傳教活動及其事業,分享當時鄉村地區傳教工作中的各項軼事,同時探討天主教與鄉村文化的碰撞和磨合。
Read More...

過去的香港佈滿果樹、農作物和翠綠的山林,至近年土地緊張,綠色地帶不斷減少,農業掙扎求存,這種和人類關係千絲萬縷、又時常被誤會的昆蟲到底正面對着怎樣的境況?牠們和香港的關係又交織出怎樣的故事?是次講座請來新生代養蜂人,為我們慢慢訴說「蜜蜂物語」。
Read More...

閱讀與武術,一文一武。是次講座分「文」、「武」兩節主題講座,第一節帶領大家透過書籍閱讀香港城市、鄉村的文化和歷史,第二節以音樂與武術為媒介,透過靜觀、音韻打開五官,帶領大家進入放鬆狀態,同時領略兩種中西哲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