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裡有句話︰「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
不過,現實的香港,連鹹魚也快消失。
香港開埠前已有人製作鹹魚,開埠後,西環鄰近魚類批發市場,鹹魚欄開得鋪天蓋地,德輔道西更有一條「鹹魚街」(現已易名為「海味街」)。
鹹魚白菜的年代,曾經是獅子山下香港人奮鬥的故事,但隨着社會變遷,鹹魚業幾已絕跡。
區振鵬,香港鹹魚進興商會主席,正參與為期兩個月「城西魚香──鹹魚欄的故事」的展覽。
他慨嘆香港沒有新一代願意入行,道出這古老行業的輓歌。
我五十歲,成世人,都跟鹹魚有關。
我阿爸五十年代由中山來港,在西環跟人學曬鹹魚,學滿師就自己開鋪。
攞魚、醃魚、曬魚、批發、零售,一腳踢。上一輩的人,都很勤力。
我十八歲中學畢業,老豆叫我在鹹魚欄幫手。曬鹹魚,一靠天,二靠勤力。
師傅要無時無刻留意天氣變化,一有機會落雨,就要在天台「按鐘」,全部人即刻衝上天台,用帆布冚住鹹魚,好似走火警,雨季時,一日走五、六次。
曬鹹魚要時時刻刻睇實,所以做這行沒有假期。嗰陣我後生仔一個,班朋友約出去玩,我永遠去唔到,我覺得無自由,又周身鹹魚味,做了三年,頂唔順,轉行。
我走去做懲教署,自由好多,一星期一日例假,幾個月一次大假,政府工當然舒服。
做了三年,父親身體逐漸變差,母親開始慨嘆,屋企人話如果我唔返去幫手,辛辛苦苦經營的家族生意就沒有了。
我終於被說服回家幫手,一做就做了幾十年。
六、七十年代,阿爸一早有遠見,走去越南、孟加拉及泰國的漁村投資鹹魚場,又派師傅到當地教人做鹹魚,再運回香港。
那些年,家家戶戶都食鹹魚,當時大陸又未開放,好多人都帶十幾斤鹹魚返鄉下派。當時上面無嘢食,鹽票難求,一條鹹魚已可補充足夠鹽分。
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社會講衞生,政府要求我們申領「食物製造廠牌」才可曬鹹魚。啲人話鹹魚洗魚的水好腥好臭,市區居民密集,天天有人投訴。
到了九十年代,鋪天蓋地話食鹹魚會生 cancer,一下子生意插水,鹹魚跌價五成。
鹹魚供求大減,鹹魚業前景暗淡。我曾經好努力振奮呢一行業,想叫班後生仔入行,我仔女唔願意,行家亦一間一間收檔結業。六年前,我見就算我留住鹹魚牌都沒用,根本無人肯做,於是還番俾政府,是西環最後一個。
而家,我淨係從外地入口做批發零售,已經沒有「香港製造」的鹹魚。
有時,我會走去大澳,當地漁民會在家裡曬幾條鹹魚,我聞住飄來的那股熟悉鹹魚香,便想起以前的夢。
撰文:陳剛
攝影: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