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經歷了殖民地割讓與香港回歸等事件,造就了深圳河這條奇特的中港邊界。二戰之前,兩岸百姓無視華界英界的壁壘,仍舊以渡河趁墟為日常;1949年以後,邊界始被封鎖,邊境一帶亦成為禁區,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於多個山嶺上建立碉堡,提防對岸的解放軍及非法入境者。
香港邊境禁區曾被喻為冷戰下另一道「柏林圍牆」,1953年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遜就曾到落馬洲視察邊境狀況;台灣詩人洛夫1979年訪問香港時,也跟余光中跑來這裡看咫尺天涯,寫下《邊界望鄉》:「你說/福田村過去的就是水圍/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節錄)
除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外,邊界與禁區亦影響區內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與經濟,早年更有頻繁的偷渡走私等活動。而這片昔日的政治前沿,也因此滯後成為城市之間的綠色緩衝帶。
2014年起,特區政府開始把原面積達2800公頃的邊境禁區大幅撤銷,陸續拆去了部分的站崗設施;這片綠色緩衝帶也漸漸迎來新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梁昭研先生,過去研究邊境禁區發展多年,是次考察中將會帶領參加者走訪新界邊境一帶的村落、荒田、漁塘和軍警設施,綜合政治、地理、文化等角度,回顧邊境地區曾經遭遇的歷史故事與新近轉變,重構從殖民到回歸的發展軌跡。
日期: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時間: 14:30 – 17:00
地點:馬草壟、信義新村和料壆村
導師:梁昭研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
名額:25人
收費:HKD230 (包車來回鄰近港鐵站)
/ 報名辦法
- 公眾人士網上報名http://www.cache.org.hk/signguestbooka.php。
- 教育團體報名請致電22910238 查詢。
*這系列最新活動網上報名將於2019年3月14日(星期四)下午1時開始,成功報名的參加者將收到電郵作實及活動繳費安排。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本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電郵: info@cache.org.hk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