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 透過工作坊,帶領參加者尋找印刷業的足跡,更會走進家庭式經營的印務公司,看看德國名廠活字印刷機的運作過程,聽聽印刷世家和行業發展的故事。還有一盤一盤沉甸甸的鉛製字粒,參加者可試試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自己的名字,並利用凸字印刷術,製作「活字寶」筆記簿作紀念品。
Read More...
CACHe 透過工作坊,帶領參加者尋找印刷業的足跡,更會走進家庭式經營的印務公司,看看德國名廠活字印刷機的運作過程,聽聽印刷世家和行業發展的故事。還有一盤一盤沉甸甸的鉛製字粒,參加者可試試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自己的名字,並利用凸字印刷術,製作「活字寶」筆記簿作紀念品。
Read More...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於是次工作坊中將會帶領一眾大坑師傅,親自傳授紮火龍的技巧予參加者,除了近距離觀摩師傅即席示範紮火龍外,參加者更可嘗試紮一小節迷你版龍身,一嘗成為火龍師傅的滋味。
Read More...
大坑舞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至今已有近140年歷史。相傳在一次風災後,大坑村村內出現一條大蟒蛇,被村民擊斃,豈料翌日蛇屍不翼而飛,大坑村更隨即爆發瘟疫,奪去多人性命,村民惶恐終日。此時有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指點,只要用草紮成草龍,再插滿香枝,於中秋佳節晚上在村內舉而舞之,繞村遊行,同時燃放炮竹,便可驅除瘟疫。村民依此而辦,瘟疫果然消失。自此,村民便於每年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三天,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晚上舞動火龍。在急速發展的都市環境中,舞火龍習俗維持至今,它不但展現出民間風俗文化,更體現出傳統習俗不朽的生命力。
Read More...
堅尼地城舊稱為「」,位於港島西端,一個小小社區曾經集合各項「厭惡性」設施,有疫症醫院、牛房、屠房、雞鴨欄、焚化爐等。隨著社區的發展,堅尼地城舊有的大部分公共設施現今已經遷離,舊時居民難忍的氣味、屠房傳出牲畜的嚎叫聲已經不再,這個社區搖身一變成為了交通便利、高尚住宅林立的地區。而那段曾經的歷史對現在堅尼地城的發展有著甚麼影響?
Read More...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的流金歲月嗎?「工廠妹」也是獅子山下年代另一個共同記憶。「生產部」是上一代的專有名詞,流水線流淌着工人的青春。
Read More...
1968年,香港足球開始職業化,亦是亞洲首個實施足球職業化的地區,及後在70至80年代,開始有不少商業贊助,以及引入不少外援球員,當中包括世界盃國家隊球員,令香港球市蓬勃,吸引球迷入場觀看,球員的身份地位高,不少媒體都視球員為明星。
Read More...
本地潮汕人士約有百多萬,盂蘭會約有六十多個。每年農曆七月,他們會輪流在香港各區舉辦盂蘭勝會,積極傳承潮汕的風俗文化。盂蘭勝會除了進行民間宗教儀式,許願酬神、超渡無主孤魂外,會場還有竹棚戲臺上演神功戲,以及大型的花牌和扎作等,是展現民間傳統風俗的重要場合。
Read More...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傳統中國婦女除了要負責日常家務外,更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
Read More...
透過藝術可以表達對生活的感覺,攝影是其中一個媒介,以影像去記錄城市的不同細節,各個地方和社區都有著不同的元素等待我們去發現。
Read More...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伊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者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