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古蹟私塾

[滿額] 古蹟私塾-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講座及考察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自開埠以來,香港華人一直祇有暫葬的墳地,而沒有一個永久墳場。1911年,18位華人領袖聯名請願,以他們已定居香港為由,需要一座永久墳場。兩年後,港府批出香港仔一塊15.4英畝土地,作華人的永久墳場,此即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該墳場啟用後,成為本地世家大族的安息之所,也有若干大名鼎鼎的人物安葬於此,本講座及考察將為各位一一介紹。

Read More...

 

古蹟私塾 – 考古學專題工作坊 (2017年4月至5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什麼是考古學?考古學與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何關係?是次工作坊將以專題形式,介紹柬埔寨吳哥考古及香港傳統陶瓷工藝初步研究的發現,討論如何從考古角度進行跨學科及跨文化的世界遺產保育工作、考古文物在遺址與公共博物館展示之詮釋方法、考古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關係、從觀察及進行器物登記,討論如何應用考古學知識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成此工作坊可望能對考古學有進深認識,並以多角度審視歷史文化對社會的價值。

Read More...

 

[活動取消]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進階班 (2017年2月-4月) [取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今日,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1950年代的接近一成,急劇下降至今天的1%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2014年6月,特區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話屬於「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項目,編號為1.1,清單可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下載。

Read More...

 

古蹟私塾: 從施棺殮葬到原籍安葬 (2017年2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鴉片戰爭以後,內地戰亂頻仍,不少華人避難來港,或遠赴他邦謀求出路。縱使生前為生活遠離家鄉,死後亦希望落葉歸根。東華醫院成立後,一方面承繼善堂的傳統,提供施棺殮葬服務;另一方面,東華三院的服務惠及海外華人,運用東華總理的商業網絡,提供原籍安葬服務,印證早期華人的血淚史。CACHe古蹟私塾首次與東華三院檔案及文化辦公室合辦短期課程,以「從施棺殮葬到原籍安葬」為主題,通過講座、工作坊和導賞,讓參加者從香港華人死亡文化,進一步認識東華三院的原籍安葬服務和相關文獻檔案的維護、保存及傳承。

Read More...

 

古蹟私塾—隨遇而安:香港傳統民系族羣的民間建築裝飾 (2016年11月-12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香港的華人,有些是好幾百年前的本地鄉民或漁民的後裔,有些是百年來多年國內動盪期間遷至本港的人民,也有海外回歸的華僑,以及近年來自國內的新移民,表達在我們許多形式的習俗和口音裏。通過研究各華人族羣如何在香港落腳安居,和觀賞他們在香港的傳統民間建築,有助我們現代市民認同自身的多樣文化源流,及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承傳下去。本短期課程的導師將為學員介紹在港的廣府、客家及潮鶴族羣的血沿文明及民間建築,尤其集中展示極具趣味性的建築裝飾藝術,通過課室講座及郊遊導賞,甚至可能接觸鄉村長者、廟宇善信和營造師傅,體會各社羣在港安居的承傳歷程,借助建築遺產揭開香港傳統華人文化的奧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