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古佬】制水11個月未夠慘?港人連水桶都炒(2020年6月21日 《蘋果日報》)
傳媒報導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但當遇上旱災,乾涸的水塘便會帶來煩惱。全球爭奪水資源,如東南亞湄公河,加上各地旱災水荒,香港兩年前也曾面臨「乾塘」危機。港古佬黃競聰伙拍《水展》策展人Grace陳穎欣,一連兩集細說香港人的制水記憶,希望牽動大家數個月前日夜排隊輪口罩的回憶,提醒大家:全城缺水的末日先兆,似乎比想像中要接近。

今日扭開水龍頭便有自來水,但開埠初期的香港,只能依賴井水和河水。隨著人口急升,開埠20年後殖民地政府開始興建水塘。1863年,全港首個水塘在薄扶林的山谷上落成,6年後增建水壩,存水量為6,800萬加侖,大潭水塘亦在1888年啟用。街喉供水初期免費,經歷六七十年光景才進化至全部須加水錶收費。1923年開始興建的城門水塘容量達至30億加侖,約佔當時香港總儲水量一半,為九龍供水同時另設海底輸水管供水至港島。不過這麼多水塘合起來,食水仍然不敷應用。

乾塘大水荒 輪水心慌慌

1928年的暑夏降雨劇減,港府於是宣佈制水,即使8月初連日下大雨,但自此下半年滴雨不落。1929年7月,政府宣佈最高級別的「七級制水」,每天供水4小時,更將面臨兩個月後全港水塘乾竭的大災難。到7月中迎來暴雨,存水量才回升。

戰後難民潮的人口爆炸導致食水需求急升,五、六十年代多次出現大水荒。1954年再次七級制水,1963年水荒嚴重至全港存水只夠43日用,結果要4日供水1次,每次4小時,制足11個月才完結,但到1967年又再次制水。每逢制水,家家戶戶都盡量派出最多人來輪水,各自拿著鐵桶、膠盤甚至漱口杯,只要是能盛水的一一盡出。水桶需求飆升,本來賣1元至5元的膠水桶普遍加價三、四元,夠買一罐嬰兒奶粉。一個電油桶大小的白鐵桶,則由15元左右加價至25到30元。

代客擔水 賣井水好「疊水」

有不少師奶和後生仔組成排隊黨,挑擔跨區替無暇輪水的上班族輪水,每輪一擔水能賺3毫子幫補飯菜錢。輪水人龍成行成市,與數個月前港人排隊買口罩的畫面幾乎重疊。有新界人挖井取水,運到港島及九龍賣給商戶。井水生意盛極一時,也有不少茶樓幫襯。後來政府亦開始鑽探開採科學井並設置水站,加入井水市場以穩定價格。不過市民自行開採的井水沒有經過濾和消毒,為此政府規定供茶客飲用的茶水必須是滾水,並需加入俗稱「臭粉」的可食用亞摩尼亞消毒,但有茶客反映臭粉沏茶有一陣漂白水的味道。

供水不足 如何自主?

港府曾由台灣、日本買水,不過成本是本地集水的三及五倍,加上相當費時,計劃便被擱置。港府亦曾由珠江口吸水,最終在1964年與廣東省政府簽署購買東江水的協議。不過,冷戰下的殖民地政府不想過度依賴共產政權,一直想開拓新水源達至供水自主。想知道港府有何秘密大計,留意下一集動新聞。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4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