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舊日足跡 尋覓灣仔回憶 文匯報 2017/11/07
傳媒報導

 

踏上舊日足跡 尋覓灣仔回憶

 

長春社推第十條「綠遊」路線 探知10景點古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方,在這個繁忙商住地帶中,原來蘊藏着不少歷史風光。長春社與港燈合辦的「綠遊香港」計劃,本月19日會推出第十條路線「匯聚下環」,「下環」是灣仔的舊稱,在兩個小時導賞團中,市民可以到香港首所發電廠的所在地星街,了解本港供電與照明文化的演進,亦會到19世紀開埠前已有人居住的皇后大道東一帶,了解舊灣仔郵政局、藍屋、和昌大押及舊灣仔街市等10景點的歷史及現時用途。

不少人知道灣仔有日街、月街及星街,原來三街的命名,可能與香港首所發電廠有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劉國偉表示,《三字經》提及「三光者,日月星」,意思是太陽、月亮、星星是世間光明的來源,可能藉由發電廠提供光明而得來。

星街原來同發電有關

他指當時星街仍未出現,該處一帶是洋人的墳場,後來墳場飽和而遷往跑馬地墳場,加上附近有溪水供冷卻發電機器,於是政府用來興建發電廠,1890年建成時,為中區至文咸東街一帶的50支街燈供電。他指,由1890年至1893年短短3年間,華人用電量已經較外國人多逾一倍,最主要原因是華人認為「家中有光是好事」。

由於用電需求不斷增加,港燈於1913年決定另覓地方興建新發電廠,位於北角的新發電廠於1919年落成啟用,灣仔發電廠則在1922年正式關閉。

舊灣仔郵政局、藍屋、和昌大押及舊灣仔街市,都是點綴灣仔的特色歷史建築物。劉國偉指,舊灣仔郵政局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於199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內裡原本的櫃枱、郵票售賣機及郵政信箱均有保留。1993年環境保護署將其改作環境資源中心「環保軒」。

劉續指,舊灣仔街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現已發展為商住項目「壹環」。他補充,由於當時發展商要重建,才發現街市內籠結構與美國紐約大廈相近,「但兩者層數相差這麼遠,正是殺雞用牛刀的例子。」

石牆樹成獨特生態觀

「匯聚下環」路線除有歷史文物,亦有綠色生態的一面。長春社高級項目主任江詩敏介紹,東美花園的石牆樹極具特色,由於政府早期搭砌的護土牆,磚石與磚石之間只是泥土,雀鳥飛行期間有可能將種子掉入石縫間,結果形成城市石牆樹的獨特風景,同時提供遮蔭處,「製造的微氣候讓溫度少廿度!」

「綠遊香港」自2008年舉辦生態文物導賞團以來,至2017年10月已舉辦接近600團生態文物導賞團,帶領接近超過8,000名市民遊歷9條生態文物徑。當中4條位於香港島的香港仔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龍虎山郊野公園與西區的路線,餘下5條位於南丫島南北兩段的路線。計劃亦培訓逾200位義務生態導賞員,帶領每月舉辦的生態文物導賞團。

計劃亦特別印製了兩份生態文物徑指南,分別介紹香港島和南丫島各條生態文物徑的路線位置及觀賞特色,又製作了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供免費下載。

 

 

「匯聚下環」其中一站,是位於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說,「和昌大押」外牆使用水磨石工藝做裝飾,相信是全港現存最大幅水磨石外牆。

他介紹,要製作水磨石工藝,首先將石米加入彩色水泥混合,再由打磨師傅在裝修現場一邊塗上,一邊打磨,由於工藝要求高,工序又多,隨着本港工人工資上升,該手作工藝不久便被淘汰。

「和昌大押」由4幢相連、設有長廊式陽台的樓宇組成,樓高4層,分別建於1888至1900年代,土地由填海所得,建築物已有逾百年歷史,2007年由市建局耗資逾1,500萬港元復修完成保育及翻新工程,改成售賣傳統食品和古玩的高級生活用品店,樓上3層則改裝成高級英式酒吧及餐廳。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76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