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一手寫出全港小巴字牌 明報 2015/11/01
傳媒報導

 

 

 

老師傅一手寫出全港小巴字牌 拍檔冀建資料庫留傳奇  

 

小巴擋風玻璃下的一塊塊白色膠牌,刻上紅藍色「觀塘銀都」、「旺角先施」字樣,偶爾配襯「直通車」、「新路」直豎小牌,引領港人穿梭各區。昔日小巴膠牌全由老師傅李其忠以紅藍漆油寫上,1980 年代某日,生意「對手」麥錦生攜同自製的車頭膠盒登門造訪,兩人惺惺相惜,由「對手」變成生意拍檔,全盛時期等候幫襯的小巴車龍「排到街尾」。30 年過去,已屆朝枚之年的李師傅與小巴膠牌一同經歷本港變遷,5 年前退休結束零件店,剩下麥錦生的膠牌店在佐敦小角續為全港小巴「引路」。麥錦生希望日後可成立網上資料庫,紀錄小巴膠牌這個香港故事。

明報記者陳顥之

兩橫一撇一折鈎,李師傅提起微微顫抖的雙手,以筆尖輕醮紅漆,在白膠牌上徐徐寫上「元」字,再轉換毛筆,這次沾了藍漆,在「元」字旁直豎寫「屯門」。寫完方頓覺「朗」字不夠空間,李師傅緊張地道「呢塊唔要得,漆油好黐筆,有冇松節水開稀佢?」,麥錦生笑着拿來松節水,不忘戲謔「今次冇得賴(油漆)啦」。屈指一算,年屆八旬的李師傅已經10多年沒有手寫小巴膠牌,但對質素的堅持依然不變。

曾做白牌司機與小巴結緣

李師傅行過船、當過白牌車司機,及至開設零件店賣膠牌,與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樣嘗盡各行各業的辛酸, 「海運大廈我都有份起」,小巴膠牌其實只佔其人生一小節。由於做過白牌車司機,自此與小巴結下不解之緣。見證着小巴在六七暴動後變合法,他買下小巴,一天「直踩」兩更,朝七晚十一在新界公路奔馳。當年, 「紅van」司機自製手寫目的地紙牌,並在車頭表板位置鋪上毛巾,隨意把零錢拋在毛巾上。

轉行開店賣手寫膠牌

李師傅其後轉行開設小巴零件店,出售小巴車頭膠牌,以及置在車頭放膠牌和零錢、俗稱「頭盤」或「珠盤」的膠盤。最初李僅以軟薄PVC膠片製作膠牌,寫好一個後把新膠片覆蓋上方臨摹,日製數十個,膠片晚間放在天台晾過夜的細節,他仍記得一清二楚。

1983年某日,經營廣告膠牌公司的麥錦生登門造訪,向他推銷自己設計的膠盤。李師傅眼見麥的產品更耐用,決定合作。

對手上門推銷變30 年良友麥其後改良易褪色的手寫膠牌,使用絲印技術及電腦雕刻機,製作膠牌供貨予李師傅,李則教麥開店賣汽車零件。兩人因此由「對手」變成良友,麥笑謂「好彩(當年)你唔嬲」,李回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兩人牙尖嘴利,亦師亦友,麥更猶如李的「記憶庫」,訪問時不時提醒李師傅。

已改機製手寫成歷史

兩代師傅細說小巴膠牌由7 元一塊賣至22元一塊,1980年代全盛時期,小巴轉有空調,裝『頭盤』的小巴「排到街尾」。膠牌近年已交予內地工廠生產,李師傳5 年前退休,結束深水埗小店時,曾一度引來中大學生及小巴迷搶購其手寫膠牌。麥錦生現仍從事廣告膠牌生意,小巴膠牌只佔其一成生意,他笑言產品太耐用, 「見到有小巴撞車,膠盤被拋出車外都冇爛,你話點做生意」,繼續開店只為服務司機及小巴迷。麥錦生亦有計劃,退休後會成立網上資料庫,希望保存小巴膠牌歷史,兩人下月亦將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活動分享小巴膠牌歷史,講述一個「紅van」字牌誕生的故事。

絲印字牌

1980 年代出現以絲印技術製作的小巴價錢牌,以中式花碼字及阿拉伯數字寫上價錢,如圖中價錢牌為8.5 元。現時價錢牌已一律改為在膠牌雕刻上阿拉伯數字再上色。

(李紹昌攝)

機刻字牌

現時的小巴膠牌由機器製作,先由雕刻機壓製字樣( 左) 及後再加工上色(右)。

(受訪者提供)

放牌膠盒重達5

每輛紅頂小巴司機位前方都有一個膠盒,司機俗稱為「頭盤」,可供放置一套其行走路線目的地的膠牌,設計中左方一格放置目的地「大牌」,中間一格可放價錢牌及其他直豎膠牌,其餘格數可放零錢,這套頭盤裝備重達5 磅,司機要以650 元才能買到頭盤。

(李紹昌攝)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51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