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水磨石建築 細讀香港風情
和昌大押、雷生春、景賢里,以至社區中不少老舖、唐樓洋樓住宅等,都曾採用耐用堅固的水磨石作招牌或裝飾立面,這種曾被廣泛使用具歷史感的建築物料,別具特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課堂與工作坊,讓人親身了解及體會。
灣仔和昌大押於2007年經過復修及翻新保育工程,現今依然保留、面向繁忙莊士頓道的舊店大門,還屹立着當年採用水磨石打造的大門立面和大幅招牌。當時被視為普及常見的水磨石,在今天講求平滑工整的現代設計風格下,這類充滿質感的建築物料,已成為罕見的「文物」。
將於長春社「古蹟私塾-唐樓、洋樓、水磨石-建築專題工作坊」講解水磨石特色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及保育建築師何心怡也認為,這是一種甚具代表性的本地建築物料。
儒雅的水磨石大門
和昌大押本身是磚、木的建築結構,於基本結構上,大門飾以大幅的水磨石-店舖名稱造成紅色凸字,正門兩旁飾有米白色的方框作裝飾圖案,於左上角,還以平滑的水磨石做法,造出當年擁有人的資料。
吳韻怡表示,早於上世紀20年代出現於不同建築物中的水磨石,並非建築特色,而是當年常見的建築物料,她說:「不管是當時華人所住、較草根的唐樓,還是洋人的洋樓,都能找到水磨石蹤影。這種物料可塑性高,可以造成飾面,也可以造出凸字或平面字形,備多種顏色,而色澤又是永久性。」何心怡補充,加上水磨石可以做到無縫的效果,不會潛藏污穢,易於清潔,故早期不少政府街市的大樓牆壁等需耐污特性的位置,也多會採用。若在水磨石上作精細雕刻,才需牽涉手工成本,否則,基本上水磨石是相宜的建築物料,所以一直廣泛地被沿用至五六十年代。
因為顏色各異的水磨石色澤持久,能抵受「日曬雨淋」,所以不少人會利用這技術製作商舖的招牌。吳韻怡說:「昔日的肉檔、涼茶舖、大押等老舖甚至一些住宅大廈,多採用水磨石作招牌,招牌上的字,有凸字及平面字。顯示商舖樓宇名稱的水磨石,多採用淺色的底板,字則用深色、鮮色的水磨石,以突出字形。」
罕有的價目表
吳韻怡還想起一個很特別的水磨石例子,她分享:「在我見過的例子當中,最漂亮的一個是元朗好到底麵家的水磨石價目表!」大大幅全以水磨石製造的價目表,設於麵店外的位置,平滑的表面,有店舖名字、5個字的電話號碼,以及各種麵食的名稱;店舖名字飾有3個蟠桃,那是商店的商標,價目表上每個字的筆劃也造得很細緻,字型更見書法韻味;她表示沒想過可以把水磨石造得如此精細。
何心怡表示,水磨石的做法,是以不同的色粉混到英泥之中,再加入石米(即如米一樣細碎的石子),最後再把半乾的石打磨光滑,便能做出顏色各異的水磨石;至於要造出不同的字型或花紋,則需另外利用模具倒模製作。她說:「仔細觀察,一幅手工了得的水磨石,須均勻地把石米混入英泥之中;打磨時,亦要顧及石米需保持均勻狀態,最終效果才好看,這就是功力所在。」她補充,如果以大大一整幅石的形式造出來,因冷縮熱脹關係,會容易出現裂紋,這便很難再修補。
唐樓 vs 洋樓
水磨石流行於二十至五六十年代,是當時唐樓、洋樓(European Flat)的常見建築技巧。工作坊中何心怡及吳韻怡等人還會介紹當年唐樓、洋樓的建築特色。
灣仔巴路士街及茂蘿街昔日的唐樓,建於1915年,又稱「綠屋」,現已保育成動漫基地,當年何心怡有份參與,她介紹:「這兩條街當年共有10幢舊4層高唐樓,設有露台及木樓梯,由於被髹上綠色,故稱綠屋。部分的廚房、單位結構、露台、尖形屋頂及共用木樓梯也被保留。」從僅存的部分看見,百年唐樓單位約為400呎,紅磚結構。單位的後方均設有廚房;門及窗採用拱形設計,跟當年砌磚的技術水平有關。
另外,吳韻怡也介紹了太子道西的洋樓:「與中國人居住的舊唐樓比較,舊式洋樓對於採光及空氣流通的做法好得多。充裕的單位空間,有多種房間,除了主人用的樓梯,還設有供傭人使用的房間和樓梯。」值得一提,工作坊還會請來師傅示範水磨石的做法,參加者能親身體會及製作。7月份工作坊名額已滿,長春社將於稍後再舉辦同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