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私塾-香港的族群歷史與社會組織 (2017年4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講師呂永昇博士將以「香港的族群歷史與社會組織」為題,主持一連四節的短期課程,包括三節講座與一次田野考察,多方面認識香港新界傳統社會、潮州人、「海陸豐」地區的鶴佬人和福建人、水上人等的歷史與社會組織。

日期: 2017 年4 月(請參考課堂時間及內容)

地點: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及地區考察

導師: 呂永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講師

名額: 20人

費用: HKD850

證書頒發: 全數出席的學員可以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發出證書乙張

 

課堂時間及內容/

2017年 4月5日(三)           19:30 – 21:30
第一講:香港新界傳統社會的基礎結構

血緣和地緣是傳統鄉村賴以組織的關鍵,兩者的互動,是考察地方社會不可忽略的。鄉村社會的地域關係建構於拜祭的對象,尤其是祖先和神。祠堂、廟宇作為地緣組織的建築,不單是鄉村社會的聯盟組織,也是維繫地域認同的工具。因此,本次講座探討如何辨認鄉村地緣關係的建構工具,勾畫村民的地緣觀念,重新認識中國傳統鄉村的社會組織。

 

2017年4月12日(三)           19:30 – 21:30
第二講:香港都市的族群與節慶

香港自開埠以來,便已是開放式的移民社會。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內地政局的變化,曾出現多次大型的移民潮,香港的人口組合因而變得極為複雜。這些方言社群包括潮州人、「海陸豐」地區的鶴佬人和福建人。他們帶來了不同的地方宗教文化,在香港植根發展,形成有別於本地粵語居民的宗教體系。因此,本次講座探討在缺乏社區設施的情況下,廟宇神誕、盂蘭勝會如何成為這些邊緣社群的主要社區活動。

 

2017年4月19日(三)           19:30 – 21:30
第三講:香港漁民的祭祀與家庭結構初探

祖先崇拜的形式與地方社會結構的關係密切。香港水上人過著浮家泛宅的生活,不像岸上財雄勢大的父系宗族,沒有一個嚴格區分的父系繼嗣的社會體系。水上人習慣將祖先雕刻成小木頭像來供奉,這些祖先的形象與祭祀的方法和岸上人的傳統不同。本次講座探討水上人的信仰體系以及這套信仰體系所象徵的社會結構與人群的關系。

 

2017年4月29日(六)           14:30 – 17:30
田野考察:香港城市早年的歷史(三小時)

香港早期社區依賴廟宇、祠堂與教堂組織起來,是維繫地域群體的重要元素,社區活動多圍繞著這些標誌性建築物舉行。此類宗教性場所與文化活動,不單反映洋人和華人的生活面貌,也是地方社會與地域團體組織建構與整合的重要方式。這次考察的目的在於了解香港城市早年的歷史。考察將於灣仔洪聖古廟集合,東華醫院解散。


報名辦法

  1. 公眾人士網上報名http://www.cache.org.hk/signguestbooka.php
  2. 教育團體報名請致電22910238 查詢。

 

*這系列最新活動網上報名將於2017年3月16日(星期四)下午1時開始。如活動名額已滿,該活動報名將會暫停。另外,成功報名的參加者將收到電郵作實及活動繳費安排。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電郵: info@cache.org.hk

網頁: www.cache.org.hk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73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