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友帶團賞公屋 重遊周潤發拍戲被撞飛之地
愛這個城市,有人用腳,他加多把聲,還有一個隨身擴音器。9月重返校園,志願做社工,但其實,他讀歷史出身,專門研究公屋發展。由他設計路線的「公屋一日遊」,沿途暴曬無「鳩嗚」,卻大受歡迎。由拍過經典劇集《小時候》的瀝源邨,走到影星周潤發在《賭神》中被撞到飛起的「娛樂城」;由2元一個街坊小店菠蘿包到愛心麵店,80後公屋達人李緯邦說:「社區規劃得好,先可凝聚真正嘅歸屬感。」
記者:呂麗嬋
逾30度高溫,艷陽下街道熱得像着了火,走了個多小時,導賞員阿邦汗流浹背。周六大清早,一行20人,跟着他走了小半個沙田。穿過被指「淪陷了」的新城市廣場後,像走進時光機,國際品牌消失了,連着工場的麵包舖,有新鮮出爐的車輪包、居民聚腳的大圓形噴水池,還有涼風送爽的天井。只十分鐘腳程,如回到1975年。「瀝源邨喺呢年建成,呢度有我好多美好回憶。」
訪愛心麵店感受街坊情
導賞團叫「我們這一代沙田友」,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團友來自四方八面。有家住天水圍的演藝學院女學生、有關心保育的大學職員、有龍友公務員,也有陪伴中風康復媽媽到來的孝順女,「細個住公屋,姨媽又住呢條邨,年年嚟拜年,但從來唔知呢度原來有咁多有趣嘅歷史。」近在眼前,反忘了細味,大抵是都市人的通病。
「了解過去,先可預測未來,係讀歷史嘅意義。」對一草一木充滿好奇,中大歷史系畢業的阿邦,畢業論文寫他熟悉的沙田,「好多人覺得宋元明清先係歷史,其實歷史可以好貼身。」70年代,沙田是「十年建屋計劃」下的新市鎮,「設計概念係自給自足,街市、巴士站同圖書館,一應俱全。」翻查房署年報,透過規劃文件,讓他對成長的社區認識更深。「參考文獻唔多,落區訪談更重要。」
1956年開店、放滿藝術擺設的老麵家盛記,就讓他留下不少腳毛。「B哥係沙田通,嗰時唔識佢,日日坐喺最近水吧嗰張枱,一有機會就搭訕。」外形cool爆的B哥,原來熱情如火,一杯啤酒下肚,無所不談。「除咗B哥嘅故事,街坊又會主動提供老照片。」小社區的街坊情,就係咁簡單。
這天,阿邦又帶團來到盛記,遇正B哥80歲的媽媽返潮州探親,休業一天,但熱情的B哥不單開門讓團友參觀,還下廚煮了兩大盆風味小炒萬歲。中秋將至,B哥又乘機向團友推銷「食剩月餅唔好嘥」義舉,原來他與深水埗明哥合作,回收月餅送給有需要的人,「牛頭角邨已清拆,預咗呢度都會步牛下後塵,但可以做,我仍然會做落去。」B哥感性的說。離開盛記,轉過彎,來到漢和麵包。
「有責任令學生了解更多」
「中學生無咩錢,呢間麵包舖,當年1蚊一個叉燒包,拯救咗好多貧苦學生。」阿邦說。半世紀麵包店經歷三代,當連鎖餅店賣到7元一個「發水麵包」,這裏的菠蘿包,盛惠2元。談談笑笑,都是麵包價格大比拼的瑣碎話題,「最初辦學生團,遇過港島區嘅學生,話從未見過雙塔式公屋,我覺得有責任令佢哋了解更多。」
父親做染廠經理,對上有個家姐,出身小康、少時住沙田第一城的阿邦,從小至大住私樓,卻與公屋結下不解緣,「我讀屋邨中學,同學都住附近,試過屈蛇住瀝源邨,又成日去上禾輋嘅鐵皮屋玩。」難忘農曆年逐家逐戶拍門的舞獅隊,也遇過石油汽爐未熄、拿着鐵鎚破門而入的場面,較消防員更早到達的赤膊街坊猛男,「那種守望相助嘅人情味,好羨慕。」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大學研究公屋發展,畢業後自薦搞導賞公屋團,將象牙塔內的研究,以活潑方式帶進社區。
「最初同學校合作,後來擴展至公眾,印象最深係有個住過瀝源邨嘅團友,話發哥喺娛樂城拍《賭神》時,親眼見住佢俾架車撞到飛起。」自此,每次導賞,他都會講這個小故事。今年9月,他重返校園,轉讀社工,但再忙也堅持帶團,「好多人或者覺得,公屋有咩好睇,但我希望,導賞只係個起點,大家可以另一角度欣賞身邊事物。」
當年簡陋單位 今變奢侈品
【首代公屋】
矢言壓樓價的梁振英瘋狂刮地建屋,除了發展東北、研究填海,「地積比未用到盡」的第一代屋邨,也悄悄出現變化。港府推出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出在現有公共屋邨,尋找適合地點插針增建公屋。毗連沙田禾輋邨、去年五月入伙的豐和邨便是插針樓產物,前身是警察消防宿舍,瀝源邨地標圓形大噴水池,廿年前已是清拆建樓目標,因街坊強烈反對才倖存。
地積比僅3倍
沙田古名「瀝源」,意指清水之源,上世紀英國人租借新界之前,已有人居住,及至70年代初,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決定開發沙田新市鎮,先填平上下禾輋對開的海岸,並於75年興建瀝源邨。時移世易,當年開荒的第一代公屋,地積比僅3倍,與今日畸形蝸居比較,簡陋的公屋單位猶如奢侈品。由寮屋但求一瓦遮頭,到讓避共遺民安居的新市鎭,走進新時代,回望香港房屋歷史,進步還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