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洲恬靜以前 消逝的工業 明報 2015/08/16
傳媒報導,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坪洲恬靜以前 消逝的工業

聽說,斬樹風也吹到坪洲去。

居民聲言將「以身擋樹」,六十歲的大朴樹,前途未卜,命運過幾天才有分曉。

在報章看見坪洲的新聞,是有點不習慣,坪洲一直以來,習慣低調。

遊離島,坪洲不是首選;住離島,更多人選長洲南丫島梅窩,雖然,近來坪洲也開始動土建豪宅別墅。

不過,恬靜的坪洲,原來有個粗獷的過去﹕因為偏遠,因為不起眼,在二十世紀初工業發展迅速的年頭,不少廠家也看中它,在這裏建起工廠來﹕火柴廠、牛皮廠、鋼管廠等,坪洲曾出現三十多種工業——沒想到吧?

正值暑假時候,離島大概都逼滿了人,可是坪洲是異常的寧靜,雖然東灣的海灘也有孩子抱着水泡在玩沙,海浪聲、鳥聲,都比人聲大得多。還有地盤的工程聲。這天在島上游走,至少看到兩個正在動工的地盤,地盤四周的圍板,印上信和集團的標誌。

海產豐富 造就灰窯工業

坪洲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單車環島遊的話,半小時左右就能繞上一圈,在坪洲土生土長的八○後黃智邦,自小與海為伴,「划獨木舟的話,繞島要用一小時吧」。現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阿邦,說坪洲之所以曾經工業興盛,與地理環境也有關係:「由於位處珠江三角洲和南中海之間的鹹淡水交界,海產豐富,本來是個繁盛的漁港,在很久以前,這裏雖小,卻曾有二百艘漁船泊岸」。十九世紀末,坪洲工業抬頭,以蠔殼、蜆殼等為原材料的灰窯工業,在當時的香港首屈一指,頂峰時,島上共有十一間灰窯廠。後來,本地生產的石灰被外國引入的英泥淘汰,坪洲的灰窯廠逐一消失,卻剛巧碰上因國共內戰移民香港的內地廠家,看中坪洲遠離人煙,就在這裏建起東南亞最大的火柴廠,養活上千人。往後,坪洲相繼出現不同種類的工業,在七○年代末到達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火柴廠養活千人

阿邦出生的年代,正是坪洲工業開始式微的年代,「我沒見過建滿工廠的坪洲,都是從上一輩聽回來的」。阿邦說,他家從太祖母的那一代,開始扎根坪洲,是坪洲的原居民,「她是土葬在坪洲的,只有原居民才可以」。經歷四代,看着坪洲工業由盛轉衰,父母一代雖外出工作,但未曾搬到巿區。「祖母曾說,她媽媽曾跟她說,要留在坪洲。大概是要她守護坪洲的意思吧。」如今,第四代原居民阿邦,背好坪洲歷史,畫好路線,帶人認識曾經在香港工業上舉足輕重的坪洲,。雖然未親眼見證過,但來到他這一代,傳承歷史的使命感,反而更熾熱。

想了解更多像坪洲一樣有趣的香港工業商貿史,可由即日起至9月4日,到香港海事博物館觀看大型專題展覽「香港製造﹕我城.我故事」,查詢﹕3713 2500。

1. 勝利合記石灰窯廠

蠔殼蜆殼煉石灰

坪洲島上,工廠遺址之中,保存得相對完整可算是勝利合記石灰窯廠。灰窯廠位於坪洲南灣,這天來到,殘舊的廠房外,一架工程車在搬運沙石——這在現在的坪洲,是尋常不過的事,寧靜的小島多了不少正在蓋樓的地盤,工程不斷。雖然勝利在二○一○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在推土機前,要一睹這座有氣勢的遺蹟,還是趁早比較好。

據一些研究歷史的人說,早在唐代,香港已有人在離島以蠔殼、蜆殼、珊瑚等燒煉石灰,作為建築材料、肥田料、補船、造紙、染料等。坪洲因為位處珠三角洲和南中國海的鹹淡水交界處,養分特別充裕,海洋生態豐富,在十九世紀,坪洲的灰窯業最鼎盛,島上有十一間灰窯廠,其中一間就是勝利合記石灰窯廠。另一間具規模的大利灰窯廠,位於坪洲西北面的大利島,「大利島岸邊,現在還可以看到有很多蠔殼,那些就是做石灰的原材料。這也與水流有關,我有時在這裏划獨木舟,大利島附近的水流比較急,水有流動才多海產」。

後來,英泥技術引入香港,逐漸取代石灰,灰窯廠相繼關門大吉,香港大多的灰窯遺址都已消失。人們說,五○年代的大利島,是一個漂亮的珊瑚群落,後來因為工業污染,大部分珊瑚已壞死。現在的大利島,大利廠房已結束,村民稱它做「垃圾島」,坪洲島上的垃圾,就是經由大利島上的碼頭運到堆填區。

2. 大中國火柴廠

當年東南亞最大

火柴廠全盛時期有上千個工人,養活坪洲大部分人,所以這也成了坪洲人的集體回憶。

火柴廠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九二七年,國共內戰,一個名叫劉鴻生的上海實業家帶着資金來到香港,他本來什麼都做,碼頭生意、布染,來到香港,他打算開火柴廠。他曾經物色過不少地方,也考慮過在長洲設廠,但由於當時長洲民居不少,遇到反對,認為火柴廠要處理火藥,有一定危險性,於是火柴廠最後落戶在人煙較少的坪洲。他在坪洲東北面買下大片土地,在灰窯工業開始式微的年頭,火柴廠答應優先聘用坪洲居民。廠房最後在一九三九年正式運作,當時在東南亞是最大的火柴工廠,共設十八個部門,包括火柴製造、包裝、印刷,連運輸用的木箱也有專門部門負責生產,製成品主要出口至東南亞。

火柴廠火燭,是坪洲居民都知道的歷史,據阿邦所知,火燭後,廠房再沒有運作,後來火柴廠就結束了,「因為日本人發明了打火機」。由於廠房大、樓底高,工廠其後曾經變成鋼管廠、家俬廠。現在,從北灣延伸至東灣的火柴廠遺址尚存,但已經被封,圍牆外只見一座座廠房已破爛,而當年用來標示廠房範圍的界石,本來仍有一塊在東灣,這天來到,界石遍尋不獲,原本的位置已被倒上石屎鋪路。

3. 牛皮廠

難忘生皮加工氣味

「那些牛皮,未經處理的,從外面運來,就堆疊在廠外,堆得像座山,地面還滲着血水,現在想起也覺得臭。」住在牛皮廠外的王先生,是這樣跟阿邦說起的。「但那時不懂,還爬上去當滑梯咁滑。」

一九三○年代,坪洲建了兩間牛皮廠,把在巿場剝下的生牛皮加工處理,用的材料,其中有從灰窯廠買來的石灰。據說,日治時期,其中一間福源牛皮廠曾經停產,後來恢復經營。不過,由於香港在戰後引入人造皮,加上生產成本上升,牛皮廠逐漸失去競爭力,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倒閉。如今,廠房已變成廢墟,屋頂已塌陷,剩下廠房破落的外牆,遺址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在香港,已很少可以見到這種遺址,大概因為這裏是坪洲,發展較慢,所以才保留了下來。」

4. 超記瓷器店

手繪瓷器一條街

寧靜的坪洲,並沒有很多旅遊景點,近年人們都說,到坪洲是文藝遊,必到超記瓷器店,可以DIY彩繪瓷碟瓷碗。超記,其實已屹立坪洲四十年有多,在當年的坪洲,這種彩繪瓷器店成行成巿,「成條街都係,間間舖都係,我們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水尾」。超記位處的永安街,據說全盛時期有四五個地方做生產,繪畫瓷器連開爐燒碟的都有三十多人。店主林太說,他們的工作不包括燒瓷,瓷器從日本、內地等入口,他們就負責加工、彩繪,圖案多樣,有公雞、繁花,圖案由師傅畫好,再印在瓷器上,然後再逐個修補、添花,燒過後就可以出貨,「最好賣是在赤柱」。八○年代初,瓷器行業開始走下坡,「內地改革開放,工廠都跑到內地,他們成本低,要買都跟他們買啦,怎會來買我們的?」現在,超記仍然有手繪瓷器出產,林太也會舉辦工作坊。

同場加映﹕5. 仙姊廟

求姻緣 胭脂水粉祭七姐

坪洲面積雖小,但廟宇數目多達七個,而且供奉的神明「多元」,除了我們熟悉的天后、洪聖、觀音,還有仙姊、金花、龍母、三太子。「它們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的坪洲人有什麼需要。」像仙姊廟,又稱七姐廟,說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婦女往時到這裏拜七姐求姻緣。「坪洲以前有很多水上人,在船上生活,要結織異性不容易,所以她們會上岸拜七姐。而這裏也成為婦女聚腳、交換消息的地方。」她們自發打理仙姊廟,不論廟宇外觀抑或廟裏祭品也女性化,例如有鏡、梳、胭脂水粉。

6. 天后宮石碑

漁民立碑 禁清官濫用民船

坪洲除了工業發達,也曾經繁忙的漁港,清代的坪洲,岸邊泊有二百艘漁船。不過,到了清末,海上治安轉差,海盜、船賊猖獗,清政府曾一度「放蛇」,在船上捉賊,可是,久而久之,權力過盛的官府藉口討伐海盜,經常徵用漁船,濫權欺壓漁民。漁民叫苦連天,於是起來反抗,更合資在坪洲天后宮外立碑,禁止清官徵用民船。

文、圖/ 陳嘉文

編輯/ 屈曉彤

- See more at: http://mpshowbizchina.com/php/cultureleisure3.php?nodeid=1439702069021&subcate=culture&issue=20150816#sthash.PwxFNHmN.dpuf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