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蓋展》解密井蓋故事(2021年4月24日 《文匯報》)
傳媒報導

大大小小的井蓋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平凡不起眼,有些甚至髒兮兮的,不免令人退避三舍。但其實那些外表看似差不多的井蓋,無論在形狀、條紋、型號均隱藏了不少密碼,只要細心觀察,便能發現不同樣式的井蓋背後其實大有學問。南豐集團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現正於Nan Fung Place舉辦「與社區歷史之約《井蓋展》」,以中上環區特色井蓋故事為主題的展覽,邀請市民從中西區出發,解密每一款特色井蓋背後的故事,也可循這些滿布城市馬路的井蓋發掘屬於「香港製造」鑄鐵工業及城市基建發展的進化史。展期由即日起至4月30日。

毫不起眼的井蓋,細節卻藏着故事與學問。其實每個井蓋的表面上均刻鑄不同代碼,列明政府部門、合約編號、鑄造廠及重量等資訊。如「HKWW」即Hong Kong Water Works,為水務署的舊稱;「PWDHK」代表工務司署;「Kenneth」則為一間英國鑄造公司的名稱。而不同顏色、形狀和符號都有特定意思,方便工程人員辨別功能。例如街邊常見的街井,黃色代表鹹水,紅色代表食水;形狀方面,則有「圓清方濁」的原則,圓圈花紋代表清水井蓋,正方形圖案則是污水井蓋。符號方面,消防街井刻有「F↑H」的符號,蓋中間的箭頭是俗稱「雞爪嘜」標記,即此井蓋由政府物料供應處直接採購,直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才改由承辦商自行採購。至於井蓋上的紋也大有學問。斜紋通孔的井蓋名為「疏冷」,「疏冷」設計有助加強去水速度。而此類井蓋經常與「櫈仔」及「咖喱缸」配合使用,可暫存枯葉等垃圾。時移勢易,現時「咖喱缸」已被淘汰,傳統的「疏冷」已被最新款「格仔疏冷」逐漸取代,由生鐵改為熱浸鋅不銹鋼,重量較輕,雖然成本較高,但格子增多有助加速去水。

發展至今天,井蓋的款式亦幾歷變遷,除了講求實用外,也更注重美觀。由2000年開始,路政署要求承建商在重鋪行人路時,要以不銹鋼外框填充附近路面的物料,取代傳統井蓋。這款不銹鋼外框又稱「燒豬盤」。下次走路經過井蓋時,不妨蹲下來作一次解密遊戲。

文、攝:朱慧恩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73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