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排水井蓋並不起眼,在大雨時卻發揮重要作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指出,這些俗稱「疏冷」(gully grating)的渠蓋自1930 年代已在大街小巷出現,至今經歷至少5次改良,當中最普遍使用的生鐵斜紋通孔「疏冷」,卻普遍裝錯方向,若遇暴雨,或將雨水導回路面,減低排水效率。另外,路政署證實兩個位於西營盤正街的「疏冷」,外表與一般雙三角型斜紋「疏冷」無分別,但其向下傾斜的設計配合路段較大的斜度,能提高排水效能。
研究員:井蓋圓清方濁不變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兼任研究員劉國偉稱,井蓋發展至今,唯一不變是「圓清方濁」的辨認方法,即圓圈花紋代表清水井蓋,正方形圖案則是污水井蓋,這亦絕不能改變,「可以想像一下, 調轉了係好大鑊」。
劉說,本港最早出現的「疏冷」為直紋,整塊鑲在地面,清理渠下雜物較麻煩;後來發展到可以揭開的「疏冷」。現時街道最常見的「疏冷」均是雙三角形,即第3 代設計,由於大部分沒方向標記,故街上不難發現以相反方向安裝。他解釋,若道路由左至右向下傾斜,雨水由高位向下流,應將「疏冷」斜紋指向路邊,把雨水引導向路旁;若「疏冷」以相反方向安裝,雨水就會被引導回路面,產生反效果。
本報向路政署查詢,安裝方向錯誤的「疏冷」對排洪有何影響,署方表示會定期派員巡查,適時安排維修及保養,以保持道路設施在良好狀。
劉國偉說,近代的第4代「疏冷」變成方格設計,可防止單車及輪椅輪胎卡在坑中,據業界稱,該款渠蓋約15 年前開始使用。至2015 年,路政署更換最新款路邊「梳冷」,物料由生鐵改為熱浸鋅不鏽鋼,增大了排水方格,更有助排水,同樣亦可防止細小物件掉落坑中,不過設計惹起爭議,銀色的外表被指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但路政署指新設計有助排水,亦不限安裝方向。
井蓋展見證鑄鐵工業史
由南豐集團主辦、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作為歷史研究及策劃的「井蓋展」正於上環Nan Fung Place舉行,直至4月30 日,現場除展出各款井蓋,亦展示井蓋見證香港生鐵鑄造工業的百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