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 生活 再想像 MetroPop 2015/10/29
傳媒報導,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社區 生活 再想像


藝術、設計與民生,誰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利民生活展就是最佳說明,把三者結合,以藝術和設計,訴說西營盤區的歷史和故事;從巷里、唐樓、斜路、梯級中,找尋設計和藝術元素,製作之時又能引起街坊好奇探問,打開話匣子。生活,本該如此。

 

 

 

試坐斜路木凳

我們拿著小木椅,走到斜度足以讓人直滾落海的正街,設計團隊KaCaMa創辦人Match和Kay細心調校著椅子的高度,小木椅「斜路木凳」是團隊新作,椅子能因應不同斜度和梯級高度而改變椅腳高度,輕易地變成一張於任何斜度都能坐的木椅。
公共空間再想像
那天下著微雨,街坊都舉著傘,在二人身邊走過,有些好奇的街坊停下來,望望他們做甚麼,旁邊老店的老闆也站在店前觀看,大家聊起天來,還試坐木椅,這就是「斜路木凳」的存在意義,「我們希望吸引街坊出來,這區在地鐵通車後,多了很多新街坊,但他們跟舊店和老街坊沒有交流,為甚麼?我覺得是因為太少在公共空間做活動,所以構思這件流動家具,可在家用,還可帶出街,大家一起坐一起玩。」Match說。

好設計融入社區

KaCaMa與西營盤還是頗有淵源的,第一個工作室,就是附近唐樓的天台屋,他們喜歡這兒的老店,遊走當中,嗅到鹹魚味,看見老人家坐在店外乘涼談天,老雜貨店內買到設計用的材料,這一切,今天已漸漸褪色,他們亦已搬到其他地方去。這次重回舊地,為這個社區設計一件東西,他們費煞心思,「有想過做設計美輪美奐的,但又未必對社區好,設計是否靚就是好?人們認為『斜路木凳』設計簡單『人人做到』,這就對了!就是要人人都做到,放落社區的設計,最重要就是融入社區。」Kay說。

KaCaMa
這設計團隊擅長upcycling,今次的小木椅也不例外,木板是在西營盤就地取材,紅酒箱和木板都是回收的,在木板的兩邊鑽小孔,再用螺絲釘固定位置,就是小椅。

 

 

紙皮舢舨說故事

Kay和Match在西營盤的數年光景,足以讓他們留戀,更何況是在這區長大的藝術家劉學成?這次展覽,他用紙皮做了一隻舢舨「學成貳號-拖船仔講故仔」,在後巷做船,一邊做,街坊在身邊走過,都會停下來跟他聊天,談舊時;放學的孩子興奮地模著紙船,劉學成便跟他們說故事,讓他們知道從前電車路外就是海。能走進社區的藝術品,多了一層意義。

西環回憶

鹹魚欄是西環人的共同回憶,劉學成做舢舨,好像理所當然,小時候,他常跟爸爸走到海邊去,看著苦力從船上運米,托著十多公斤的米,在幼長的木板上走,如玩雜耍。他還記得食「艇仔粉」,兩隻船停泊在一起,一隻煮食,他便坐在另一隻船食粉。回憶儘管細碎,卻彌足珍貴。

沒情 只有律

要做一件關於這區的藝術品,劉學成選擇了做一隻一比一大小的舢舨,紙皮是從附近拾紙皮的婆婆收回來的,社區資源回收再用,舢舨做好後,他把小船帶到中山公園去,放在草地上,一如他所料,管理員很快便「駕到」,說這樣會把草壓死,正這是他想探討的問題,在公共空間內可以做甚麼?「以前人們使用公共空間,是建基於『情』,現在是『律』,很無情,社區變得愈來愈冷漠,我希望藝術作品可跟人互動,讓作品從構街坊之間的溝通。」劉學成說。

從前,正街是市場,兩邊都是排檔,很熱鬧;第二街外的溶室,坐滿「黑衣婆仔」,劉學成記得,她們是紥腳的,一邊賣針線,一邊玩十五糊,一邊吃東西,「她們很自然地建立了一個圈子,這是一個很有人性的社區。很多故事和八卦,都在街市聽到的,例如高街鬼故。」劉學成說。

對他來說,小舢舨不止代表著西營盤的歷史,更是一種生活形態,人們緊緊的連繫起來,是因為一碗艇仔粉,還有那條濕滑的斜路,更有著口耳相傳的鬼故事。

西營盤利民生活展
日期:即日至10月3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網頁:www.cache.org.hk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9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