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四個男人的浪漫 元宵綵燈密密紮
【專題籽:港情講趣】從前,元宵是重要時節,情人相約在綵燈晚會,卿卿我我;原來,在新界圍村,元宵點燈有另一重意思,部份村落會邀請師傅花數天、甚至整個月紮燈,於元宵當日掛在宗祠橫樑,寓意添丁、傳承。過節之前,我們找到四位製燈男,看看他們如何遊走在紮燈工藝與創新之間,讓這個浪漫的傳統節日「傳宗接代」下去。
紮足半世紀 圍村添丁燈
圍村人在元宵節仍有點添丁燈的習俗,因圍頭話「點燈」跟「添丁」是諧音。在沙田小瀝源村,添丁燈一直由吳水勝(水叔)負責製作。水叔現已九十多歲,仍生生猛猛,思路清晰,對話有紋有路,你叫他水伯,還會嫌你話他老。到訪時,水叔正躲在村屋對出的迷你studio,為今年的添丁燈埋尾。
八角形底部 獨步紙紮界
水叔家族很早已扎根沙田小瀝源村,最初是阿爺紮燈為生。五十多年前,水叔兒子出生,於是自己動手,自學紮成第一盞燈。第二年又有鄰人請他幫手,在寧靜的圍村削竹、紮竹,轉眼已為村落紮了五十多年。水叔聲稱今年是最後一年紮燈,「腰骨痛,坐唔耐。」紮添丁燈非易事,須坐定定做四天,水叔的自家設計難度尤其高,買材料先要跑一趟元朗明泰紙紮舖,又要去油麻地買花紙,近年已交由街坊阿權幫手買材料。然後花兩天紮竹篾做燈身支架,八角形底部是水叔標誌,取「發」諧音。水叔自豪強調,「沙田其他紙紮舖都話紮不到我的八角形,只做到四邊形。」之後用兩天剪花紙,有分梅條、六耳條、八仙窗等設計,須剪得錯落有致,有的呈鋸齒狀,很考功夫。水叔的添丁燈$4,800一盞,比其它店貴兩倍有多,但阿權指:「水叔的裝飾極細緻,外面找不到這番心機及細心,其實好抵。他九十多歲都肯出手,大家會覺得好榮幸。」
有燈就有人,今年村內添了五個男丁,水叔做的五盞添丁燈幾近完工。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黃競聰指,本地點添丁燈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嘉慶年代,在《新安縣志》中有記載。點添丁燈當晚,村民多會設宴,目的是告知村長及村民,有新生嬰兒會加入成為村落一分子,名字會寫入族譜。之後男丁可享有村內權利,包括丁權,同時要擔起義務工作,如協助祭祀。在小瀝源村,添丁燈會高掛在祠堂或家中三年,然後燒掉,稱為化燈。添丁燈底部還會綁上生菜、大蒜、銅錢、葱、芋仔、慈姑,取生財、百子千孫、聰明、富貴的諧音。
為呃like 自創摩登卡通燈
平面設計師鄭少武(Mo)亦是紮燈人,無師自通專紮卡通公仔燈,用作座枱燈、地燈、燈籠亦得,近年自立門戶,在觀塘工作室教人紮卡通燈。「坊間有人教做楊桃,但我覺得這種傳統紮作可以玩到更多花款。」最近花二十多小時,紮了個雙手可郁動的小木偶,做工很複雜精細。
Mo紮燈源於五年前,有次想送燈籠氹女仔,覺得坊間產品像倒模,遂自行製作,在文具店買了十包燈籠勞作包,左綑右縛,爆發小宇宙做出Hello Kitty燈籠,手作在網上呃到好多like,有朋友提議他開班教人做卡通燈籠。Mo沒有傳統包袱,材料及用法都好破格。傳統多用竹篾及透薄的雪梨紙紮燈,Mo轉用不割手、質地更柔軟的藤芯,並採用厚身又透光的綿紙,夠耐用方便。Mo有感始終都只是自己鑽研,未接觸過最基礎的紮作手藝,於是一直想找水叔學紮燈。
後生仔半途而廢 憂手藝失傳
元宵前夕,跟Mo去到沙田小瀝源村,隨他入村拜師。Mo有備而來,見到水叔,拿出布甸狗座枱燈讓他評分,水叔起初以為是豬仔,說:「點解有豬頭冇豬尾?你加條豬尾好喎。」新舊兩位紮燈人順道交流,兩人皆無師自通,燈飾風格差天共地,但紮燈技術出奇地似,「我都是打十字結喎!」「試過用膠紙,會甩。」「我都試過,都是紙加漿糊最實淨。」水叔用開竹篾,做出的燈方方正正、起角,拿起Mo用開的藤芯,就知難搞,「藤芯圓柱形好難黏合。」「冇錯,要用膠紙配合。我們作品結構相差好遠,水叔的添丁燈似建築物支架,我的燈飾則以多個圓形組成。」Mo順道話想學,水叔答得爽快,「你肯來我肯教。」但水叔投訴:「之前個個都話想學,但有人學了一兩日就消失。」原來水叔怕手藝失傳,之前收了數個學生,但有的結婚後沒有再學、有的學到半途就不見人。
聊得興起,水叔從祠堂拿出一個迷你添丁燈支架,「早幾年有學生跟我學了一年,就紮了盞燈來送給我。老婆話我,紮了幾十年,都沒有紮盞燈送給她,於是就紮了這個,當送給她留念。」水叔指支架越細件越難做,單是紮迷你竹篾已花了四天,未計花紙。城市節奏急促,花心機的手工難找,肯用四天做一件事的人更是寥寥。
大八角 元朗製造
新界好多圍村都保留點燈傳統,沙田由水叔主理,冒卓祺師傅就活躍於元朗區。冒師傅平日多紮花炮、獅頭,元宵前紮添丁燈。今天隨他走入元朗廈村,他在鄧氏宗祠即場紮燈,因做好的添丁燈太大座,無法送入宗祠。冒師傅即場用刀開竹,然後用紙綑紮,再黏上花紙,需時約三天。竹面粗糙,竹篾有倒刺,雙手工傷屬家常,冒師傅笑指自己個個星期都「食刺」。
添丁燈沒有特定樣式,隨師傅手藝而變,冒師傅的添丁燈外形設計跟水叔的有別,「這叫大八角,角越多燈就越圓,看上去較圓順。這款式在本地較常見。」廈村點燈儀式亦跟小瀝源有別,近年不再設宴,限定三個添丁燈高掛宗祠橫樑三天,然後化燈,每年增添多少男丁,就在宗祠放多少盞油燈。
以為添丁燈習俗正在式微,冒師傅卻指近年多了生意,多了西貢、荃灣的客人。正常人多數貪新忘舊,但圍村人卻喜歡添丁燈有懷舊的感覺,寧願花紙有少許甩色、朦朦朧朧,都不想看上去新簇簇,令人覺得不夠傳統。
飛甩老土 本土元素
鄧崇放(Leo)是香港唯一的綵燈設計師,元宵賞燈,聽落有點老土,我試探問有否覺得綵燈跟不上時代,Leo認同今日多娛樂,大家未必要去綵燈會。「我都有問自己為何要設計綵燈,純粹想香港人吃完湯圓,有多個地方可以合家歡。」Leo設計綵燈約12年,康文署每年元宵的綵燈晚會,多由Leo包辦,為飛甩老土,他鍾意將人物卡通化,看上去較活潑,始終怕做人面做得太像真,會似紙紮品。「但卡通化未必能過關,近年還好,以前康文署團隊較保守,不一定接受到。」綵燈會主題由康文署拍板,Leo指有時都頗難搞,例如有一年是《射鵰英雄傳》加《神鵰俠侶》,接job後第一件事是瘋狂煲書。
車仔麵綵燈 香港獨有
Leo每年都設法搞搞新意思,如加添音樂、機動效果,今年就有煙霧特效。早幾年Leo製作過本土味濃的綵燈,如超大型的唐樓綵燈裝置,車仔麵、雞蛋仔綵燈等,「我去現場偷聽遊人意見,大家普遍讚多過彈,老一輩都覺得好懷念。」
做綵燈設計毋須落手落腳紮作,聽落不難,但其實唔易。Leo除了要設計及裝飾燈組外形,材料的選擇、燈泡的擺放、電線的處理都要一腳踢。原本任職平面設計師的他在沙士期間誤打誤撞任職燈飾設計公司,學懂做燈飾工程,慢慢有人找他設計綵燈。「試過同別人講自己做綵燈設計師,有人還以為我是紙紮師傅。」證明香港人都不太了解綵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