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專題:傳統燈籠 紮作兒時樂 蘋果日報 2014/9/3
傳媒報導

中秋專題:傳統燈籠 紮作兒時樂 蘋果日報

中秋節快到,玩燈籠肯定是重要環節。相信不少人小學時也嘗過親手做燈籠的滋味,今年與其花錢買現成的花燈,玩過後便當廢物棄於一旁,不如自己親手做。能夠勾起兒時回憶之餘,也訓練到都市人普遍缺乏的耐性,紮作中的得着,比那完成品更為珍貴。

記者:姚子浩、朱崇德
攝影:潘志恆、楊錦文

昔日中秋節和朋友仔一齊落手落腳整燈籠整足一個下午的愉快時光,近年已經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花錢去買塑膠造的現成燈籠,既不環保又失卻了做花燈的樂趣,的確叫人有點惋惜。早前到「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參加了楊桃燈籠紮作班,可以再次製作屬於自己的燈籠之餘,也從有逾廿年紮作經驗的蔡達耀老師身上了解更多這種傳統手藝的精髓。由零開始紮作一個楊桃燈籠,切切實實付出心機和時間,換來的除了是獨一無二的燈籠,更是金錢買不到的滿足感。過程中涉及一些竅門及技巧,例如拗竹篾時要用陰力,或是綑紗紙時要把它扭成幼條等,不過今次學到最多的,是耐性的重要。蔡師傅在課後和我分享:「我教班的主因是要傳承紮作這種工藝,想讓新一代了解它的樂趣。做得好與否並不是重點,畢竟這主要取決於經驗,重要的是過程中大家投放了多少耐性落去,只要肯花心機,就算做得慢,也一定能做出滿意的作品。」

蔡達耀師傅

擁有廿多年紮作經驗,作品由簡單的楊桃燈籠到複雜的龍頭均有。多次到學校傳授紮作技巧,現以義工身份,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當紮作導師。

學生感想

「第一次親手紮燈籠,覺得好好玩,不過都幾有難度。將竹篾拗成一圈時要花不少氣力,好不容易才能夠把末端重叠及紮起來。而剪縐紙時也要很細心,一不留神就會把它弄穿。」

 

紙紮掌門人 乜都識紮

燈籠的手作班參加者眾,起初我都有點不明白,但當我逛過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地的老舊佛具舖,眼見國產工廠式的楊桃、白兔燈籠比比皆是,才頓悟香港本土的手作燈籠幾近絕迹,探問下被指引到深水埗的寶華紮作碰碰運氣,某店員說:「香港已經好少舖頭自己紮燈籠了,主要是師傅少,價錢亦唔及內地生產平;寶華可算是紙紮界的老行尊,幾年前,他還為Beyond的黃家駒做了一把紙結他,估計他們還有做燈籠。」

細數寶華紮作,原來已經50多年歷史,第一代掌門人歐陽偉乾老先生如是說:「十多歲入行時是在香港最出名紮作店金玉樓學師;當時年少無知,親戚帶我見工時還以為是見酒樓工呢!說起金玉樓的紮作,在當時相當聞名,好些由美國及檀香山寄來的信件,只要寫着香港金玉樓五個大字,就會寄到來。」第二代掌門人歐陽秉志,家駒的紙結他就是出自他手筆,「真正的紙紮師傅,就是客人說出他們所想要的物件,都能夠紮作出來。」看着他們的定單,有大大張的英式桌球枱,連Benz跑車都可以有指定型號及款式,可見寶華在手藝上的精心;不過他們亦有感而發,數十元一個的國產傳統燈籠主導了香港市場,不過記者看着花了數小時,一張張紗紙,接連上一條又一條的竹篾,整個過程就有如看着一件藝術品的誕生,而且在他們手中,還有一點點的製作老手藝的細節,令製作出來的燈籠更美觀。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30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