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閂水喉 飲食男女 2015/08/20
傳媒報導

 

樓下閂水喉

一場突如其來的鉛水風波,儼如當頭棒喝:清澈安全的食水,不是必然。這道理,年過五十的香港人大概更懂,因為那是制水的年代。

香港先天淡水不足, 1895年首次實施制水,其中以 1963年最為嚴重,水塘存水量僅夠四十三天使用,只能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街頭水桶列陣的壯觀場面,成為擾人日常;喊破喉嚨那句「樓下閂水喉」,更是笑中帶苦的回憶。那段日子,漸被遺忘;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因此推出《點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收錄十二段小市民經歷,側寫社會面貌:當年儲水工具極渴市,造就鐵桶業興旺;應運而生還有「擔水婆」職業,到各區上門賣水;而那時斗膽用食水直接淋花,遭告發會給罰款幾百元!小書印刷精美,輯錄大量舊照,甫推出即遭索取一空,特設網上版供人免費閱讀。除了溫故,更大感悟是向熬過旱災的上一代學習,在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下次洗澡,動作不妨快一點,並且把水儲起來抹地?

網上閱讀電子版  http://goo.gl/diQin2 

撰文:陳俊傑
攝影:照片由 CACHe提供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73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