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舊課本記錄社會發展 成為珍藏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七十年代香港實施小學六年免費教育,讀書不再是富家子弟專利。
當時天台學校是時代產物,設備簡陋,卻為基層市民提供廉價而基本教育。早期的舊課本亦成為今天珍貴收藏品。劉智聰收集舊課本多年,從百多年前至九十年代教科書都有,這本泛黃線裝書出自光緒年代。
「舊課本」負責人劉智聰說:「有些課文寫女性應『無才便是德』這句說話,已經不對,一百年前說已經不對。一百年前有些教科書推祟男女平等或女性一定要自強,學很多東西。」
中文、英文、數學,社會、科學、健康教育對「七、八十後」,這些小學科目絕不陌生,但「尺牘」這科又聽過沒有? 劉智聰說:「『尺牘』這科六十年代仍有,七十年代開始慢慢消失,『尺牘』這科講書信來往,以前的年代甚麼都以書信來往,亦透露當時告病假要寫信。生病時同學慰問你,又要寫一封信。」
現在不少家長投訴幼稚園及小學課程內容太深,不過以前課本內容都不淺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經理梁梓豪表示:「以前的難度,現時很驚訝,談及北歐四國經濟及工業如何?但只是小學五年級,剛好是那年代教育程度是這層次。」
有些家庭像個工場,一家大小合力幹活。明明父母是小販天天帶貨物出門幹買賣。這些是七十年代小學一年級現代社會教科書內容,除教大家不同職業,亦反映當時社會實況。
以前的教科書沒有多媒體輔助,不過精美插圖、生動的教具陪伴數代人成長,亦記錄了社會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