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課本透出老香港情懷 不同的學子 永恆的願望 文滙報 2016/04/13
傳媒報導

舊課本透出老香港情懷 不同的學子 永恆的願望

課本乃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實物工具;是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一個學生每天走進學堂的必備之物。不同時代的課本,展現的乃是不同時代的人對知識的探求與解讀,也是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痕跡。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現正舉辦的「未讀完的舊課本」展覽中,舊時代的不同科目之課本,被放置在課桌之上,帶來的更似是一滴露水式的溫馨回憶,悵然卻又美好。■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課本就像一滴水。作為知識的載體,它在很長的時間內,用最為漸進而溫婉的方式,將謀生、奮鬥的技能傳授給手中拿着課本的人。人之所以需要學習,乃是為了生活。如同草木需要滴水之甘霖一樣,人對幸福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了課本最大的功效和價值。因此,舊課本,更像一滴回憶之水,沉澱了今天香港人的心。

別致的展覽 別樣的心情

中上環是最能夠體現舊香港情懷的地方。這裡見證了香港開埠的歷史;有來往駛過的叮叮(電車);如西營盤一樣的舊社區。而各種舊建築也在告訴漫步於此處的途人:史跡仍在,情懷依舊。
穿越陡峭的斜坡之路,來到西區社區中心,便可以看到這一別致的舊課本展覽。整個展廳的佈置顯得非常特別:還原出一間舊課室。在這個舊的課室中,每一張課桌上都放有一份舊課本的展品,翻開的書頁似乎在等待學生的閱讀。課桌的正前方,又設置了老師用的講台,以及一塊繪製了上學風貌圖的黑板。參觀者沉浸在小學、中學的課堂回憶中,能夠倍感親切和動容。
每一張課桌上,擺放的舊課本也是不同的。從國語、英文到社會,不同科目的舊課本展現出一個兒時的香港人要立足在社會之中需要學習幾多方面的知識。兩側的牆壁上,則懸掛了包括醫學、歷史、道德情操的宣傳畫,構成了立體化的視覺效果。展覽的留言簿,也顯得非常特別。這是一本功課簿。所見到的留言,亦非常有趣和動人。有這樣一則參觀留言:老師,可以不罰抄嗎?對曰:那讓你母親過來,請她替你抄,可以嗎?這樣的對白,或許很多香港人都有過。在童真、頑皮與無奈之間,一天的校園生活便結束了。
課本傳遞的知識並不是脫離於生活的無源之水。在展覽現場,一本英文教材講述的乃是市集(或街市)的場景與作用。今日,年輕一些的香港人,多去超級市場購物、買餸;街市似乎成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經常光顧的地方。但正是一處處的街市,構成了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景象,也是類似於桂林街的夜市,讓香港人有了舊社區的情懷、記憶和留戀。

讀書向上流動的期待

價值的宣導,是課本的重要作用。在一本舊的國語課本中,課文乃是講述春天農忙時分,農民的辛苦勞作和付出。古語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農民、農業在一個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恰恰是這一個群體,時常會被看輕。因此,舊課本中對農民春忙的描述,對於那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濟起飛與繁榮的香港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情感意義。不論是哪一個科目的舊課本,所表達的,都是對於美好生活的永恆願望。
教育的普及,乃是一個社會成熟、進步、文明的體現。教育究竟是什麼?在今次展覽的一本舊課本中,識圖題乃是區分市區之中不同類型的房屋。所見之處,有公屋、有私人樓宇、有別墅、有唐樓。這是當時的社會縮影,也是今日香港社會的縮影。
無「窮」的盼望、「上樓」的願望,乃是一代代平凡而普通的香港人心中卑微而正當的生活期待與要求。「安得大裘長千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白居易的這首詩所期望的是,百姓能夠有溫暖禦寒的安居之所,過上幸福的生活。後人評價這首詩時,認為其用了「空間」誇張的手法。但香港人真的需要安居的空間;藝術家的創作需要空間;需要透過讀書從而在社會中向上流動的空間;舊社區也需要在城市的急速發展中得以喘息和有保留的空間。
「未讀完的舊課本」展覽除了課本外,亦展出教學海報、教學模型、教育電視節目等。展期至五月七日,免費入場。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51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