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景的再思索:2015香港展覽盤點 文匯報 2016/01/04
傳媒報導

 

歷史圖景的再思索:2015香港展覽盤點 


 

2015年的香港展覽,從形式到內容,都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意味。這種歷史的意境,既有對整體的中國宏觀歷史的展望和回顧,奠基在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波瀾洪流之中;也有對在地社會變遷的回顧與追憶。這一切,成為了香港 2015年社會文化展覽的一大特點,也構成了香港文化視覺架構的新視角、新思維。

任何展覽,既是對家國歷史的一種回顧,也是對生活情境的表達。從香港十八區到滄桑的戰爭硝煙;從激流一般的天下情懷到藝術人文,2015的香港展覽所呈現給外界的,乃是不斷的講述歲月與人之間的對話故事。

硝煙遠去的追懷之心

2015年乃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香港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且在抗戰之中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因此不少展覽以紀念抗戰為主題,呈現出對歷史的緬懷。這種文化敘述手法,不分官民,成為了香港文化界的共識。

「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便在香港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舉行。

展覽着重介紹了抗戰過程之中粵港兩地軍民同心協力抗擊侵略者的動人故事。許多珍貴的展品亦是第一次在香港展出,使得這場由粵港兩地官方共同策劃和舉辦的展覽具有了非常莊嚴的色彩。展覽亦得到了參加過抗戰的老戰士們的高度讚揚。

而在民間部分,下半年則首次舉行了「飛虎歸來」的主題展覽,以當年的美國援華空軍作為歷史線索而加以介紹。展覽既有圖片,又有實物,還有影像資料作為輔助工具,多角度展現抗戰時期中國、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同盟並肩作戰的友誼。而最為值得一提的,則是展覽首次按照原比例仿製了飛虎隊P40戰機的模型,在露天場地讓公眾參觀。這也是香港第一次展出美國援華空軍的戰機。而當年被游擊隊員營救的美國空軍軍人後代,也來到展覽現場,與市民分享先輩們支援中國抗戰的歷史。

藝術中的滄桑語言

2015年年初,在香港著名的佛光緣美術館,舉辦了關於沈繡工藝的展覽。沈繡乃是當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展覽中展出的,不僅是一件件有關沈繡的作品,更包括了中國刺繡工藝的滄桑發展歷程。面對西學東漸的歷史拐點,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傳統民族工藝遭遇了重大的危機和挑戰。愈來愈多的西方工藝品進入中國市場,對既有的中國民族產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彼時,沈繡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應運而生。與傳統刺繡工藝不同,沈繡融合了光學、攝影、西方油畫等不同的元素,在針法上也和傳統的刺繡工藝有顯著的差別。展覽對沈繡發展史的介紹,見證了中國民族工藝的艱辛歷程。在 2015年度的深圳文化博覽會中,沈繡又一次大放異彩。

同樣在 2015年上半年,社區組織協會舉行過一個以「活着」為主題的攝影展覽。一張張照片乃是攝影師的藝術結晶,但更是對香港社會生活的一種刻畫。「活着」記錄的乃是香港長者的生活樣貌和狀態,對現實民生的描繪着墨眾多。華人社會向來注重敬老和老有所依。香港長者的生活及生存狀況,在這一場展覽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展覽不僅是對現實的書寫,同時也是對歷史的一種梳理。很多長者的故事,在圖片的表現中,從年輕時期經歷的戰亂、飢餓、貧窮開始講起,形成了完整的長者生活圖景。這一切,也成為了人們透過藝術和視覺感官的方式認識香港的渠道和途徑。

社區主義的漸漸興起

2015年度香港文化界展覽的另一個特色便是社區主義和「集體回憶」的文化符號與元素開始密集而大量出現在各種不同層次的展覽之中。而且,這種思路的展現和運用,遍及官方及私人或是非牟利機構的場地,似乎成為了文化界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價值、目標與共識。

 

「時間遊人」便是這樣一場展覽。該展覽乃是由香港本地的十八位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完成,最終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透過各種不同的展品,如用各種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陶藝、產品設計、時裝設計、新媒體、音樂、雕塑、攝影、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等,將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有機串聯,使得參觀者能夠從文化的發展脈絡中感受到香港社會一百五十多年的變遷。展覽具有兩個鮮明的創新特色。一方面是將文化博物館中的常設展覽與專題展覽進行了極為巧妙的串聯與結合,使得以時間線索為基礎的展品、展廳分佈成為了敘述香港歷史的一部鴻篇巨著。另一方面,展覽的解說詞也改變了以往過於平鋪直敘的風格,以極具詩意的文學語言及不同的人稱話語形式加以表現,構成了一本非常生動的香港社會文化年鑒。

 

社區主義也成為了 2015年度展覽的一大追求目標。伴隨香港經濟的發展,舊有社區的風貌也逐漸改變,人們對舊社區所具有的回憶、依戀等情感也隨着商業化大潮的愈演愈烈而在心中激發出文化式的反響。在西營盤,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兩場展覽,分別展現出了對港島生活與集體回憶的情感投射。其中一場展覽,乃是香港電車歷史圖片展,以不同的實物、圖片、報章資料展現出港島區的有軌電車與香港人之間作為交通工具之外的情感聯繫。事實上,這場展覽具有非常強烈的前瞻性。僅僅幾個月之後,香港社會便發生了「是否取消電車」的激烈爭論,使得電車作為一種集體回憶的符號被印刻在市民的心中。

 

另一場展覽則是以「利民生活」為主題的西營盤利民生活展,凝結了藝術家們不同的創意設計和構思,將藝術與一般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同時也帶出了對西營盤社區保育的深刻議題。可以說,不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許多策展人或團體,都將社區情感的表達作為了策展的重要方面。

 

2015年的香港展覽,歷史感愈來愈強。無論是宏觀的國家歷史的年輪素描,抑或是在地歷史的多重書寫,藝術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娛樂,它帶有愈來愈強烈的歷史圖景再現功能。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也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靜思式的冥想。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54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