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寫盂蘭文化 經濟日報 2014/8/9
保育資訊, 傳媒報導

速寫盂蘭文化

每年農曆七月,各區盂蘭勝會令城市頓然香火鼎盛。盂蘭場內的神功戲、祭祀儀式、誦經習俗也為盂蘭節添上神秘。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以戶外速寫及導賞團活動為橋樑,透過紙筆和專人講解,讓參加者細味本港的潮汕盂蘭文化。

踏入「鬼節」之月,傳說鬼魂可以來到人間,不少詭異、奇幻題材的電影、電視節目等紛紛出籠,加上各區的公園、廣場或球場多會舉辦盂蘭勝會,而重頭節目神功戲也演得熱鬧,農曆七月「鬼咁熱鬧」之餘,也是種種迷信流言、神鬼之說滿天飛的高峰,正如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稱長春社)項目主任朱詠筠(Jennifer)自去年開始研究和觀察盂蘭勝會的各種習俗,她研習的原意也跟迷信有關:「最初我希望為宗教、迷信作定義,也開始察看街坊為何會拜神……」90 後的 Jennifer 這兩年游走不同的盂蘭場地,深深體會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香港潮汕人盂蘭勝會,發現那其實是一種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潮汕文化,應跨過「迷信」層面來理解。盂蘭勝會從農曆七月初一舉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以及在臨時竹棚內的神功戲演出等。

連繫社區

面對珍貴的本地文化,長春社將以戶外速寫活動,把城市人與傳統習俗連結,並特別邀來本地寫生團體「事吉茶記」(Sketcher-Kee)一同參與,讓喜歡繪畫的參加者,有交流機會之餘,更可透過導賞員的講解,對盂蘭文化有更深的認識。Jennifer 說:「人們每到盂蘭場地,大多只會拍照,過程較快,然而畫畫需多點時間,一邊畫一邊觀察,讓人細看盂蘭勝會是甚麼一回事。」

Jennifer 是導賞員之一,她對這種傳統着迷,相信是習俗跟本港社區默默相連有關,「盂蘭勝會始於五六十年代,當時不少潮汕人士來港定居,而他們多在中上環當苦力,生活艱苦,不少人因而勞累瘁死,潮汕同鄉希望為辭世的鄉里『做點事』,便開始在港舉行盂蘭勝會,以作祭祀紀念。而每一區的盂蘭勝會淵源也有別,例如沙田區的就與 1962 年颱風溫黛有關。事緣那次颱風,沙田是全港重災區之一,多人死傷,自此相關機構便把原有的盂蘭勝會辦得更具規模。至於深井,昔日有間大型啤酒廠,那一區的盂籣勝會就是由酒廠的潮州工人發起的。」每個盂蘭場均設有神棚、戲棚、孤魂棚和經師棚,在孤魂棚內竟然可以看到盂蘭勝會的社會性,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傳訊經理黃凱欣(Hedy)補充:「孤魂棚中的靈位,都會註明先人是因甚麼事故而離世,例如列明『本區車禍』、『墜樓』等,這便反映出該區的意外情況。」

潮州人出名團結,各區盂蘭勝會在整個農曆七月舉行,而非只是鬼節的前後日子,也是潮州人團結互有商量的結果,Jennifer 說:「大多的盂蘭勝會舉行 3 天,當中需要搭棚工人、經師和戲班,但本港相關從業員不太多,如果每一區都爭相在盂蘭節正日舉行,便只會大大的『撞期』,所以各區的盂蘭場負責人都會作事前溝通。」

storyline 解迷思

訪問當天也是「事吉茶記」首次「試畫」,成員 Kay、Queenie 和 Kaiser 帶備繪畫工具和凳仔,找好有利位置便高興地落筆。他們 3 人均認為,一邊畫畫,祭祀的香煙不停飄過來,而且還有誦經「音樂」伴隨,過程挺有趣,也認為透過這種活動可以了解潮州人對死亡、死後世界的看法,甚具意義。言談間,各人免不了對神鬼之說提出疑問,Queenie 笑說:「坊間流傳有的神功戲會預留一場『吉場』以供鬼魂觀賞,真有『奇事』嗎?」Hedy 耐心解說:「我們也為此向西貢區盂蘭勝會理事胡炎松提問。神功戲原意為酬神,是給神明觀賞,同時街坊又可得到娛樂,而勝會中的鬼魂都是弱勢小鬼,需要聞經聽法,根本無暇去到『娛樂』、『睇戲』的層面,所以吉場、甚至『觀眾席第一行吉位』之說便不成立了。當了解這個 storyline,亦能解釋,盂蘭場內神棚跟戲棚相對而建(故能給神明看大戲),以及孤魂棚與經師棚面對面聳立(故能給孤魂誦經)的原因。」亦能想像,盂蘭勝會就如潮汕人心目中,是一個跨越「空間」、「界別」的慶祝大派對。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951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