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供水基建設施的歷史可上溯至1960年代。後來由於人口持續激增,食水用水供不應求。直至萬宜水庫竣工及東江原水供港,供水短缺問題才得以解決。
香港大學有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近十年來專注研究港島早期供水基建設施的歷史及建築遺產。2020年末,主教山前配水庫因工程而意外重見天日,引起本港各界强烈迴響。有鑑於此,團隊認為當務之急是重組港島、九龍及新界早期供水基建研究,向公眾展現建築工程技術、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景觀,三為一體的非凡全景。研究內容包括大潭供水計劃、九龍重力自流供水計劃、城門水塘計劃、萬宜水庫計劃,以及愉景灣私人水塘。
是次講座將涉及港島、九龍及新界早期水務設施歷史及供水基建設施,包括引水道、隧道、水塘、濾水廠、抽水站、配水庫和水管。再由其它二十世紀初類似工程的文獻資料,探尋主教山前配水庫的設計及施工方法。
日期:2022年3月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至5時
講者:潘新華博士(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座教授)
直播平台:CACHe Facebook專頁 及「CACHeritage」Youtube 頻道
費用:全免
關於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村梭」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鄉村是研究香港歷史的關鍵、不同社區文化的根源,而村校作為盛載村民共同回憶之所,對文化傳承有重要作用。計劃將深入鄉村、穿梭社區,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大眾對本地鄉村及村校文化的認識,促進城鄉共融;並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讓社會各持份者亦可投入鄉村歷史及村校文化保育,傳承鄉村獨有的故事和記憶,同時凝聚社區。
關於我們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查詢電話 /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