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天台農場 Sai Ying Pun Rooftop Farm
by 西營盤街坊、Edible HK、HK Farm Very MK、HK Farm
Read More...
西營盤天台農場 Sai Ying Pun Rooftop Farm
by 西營盤街坊、Edible HK、HK Farm Very MK、HK Farm
Read More...
自家釀製橙酒及橙皮糖 by 阿華@灣仔街坊酒莊
Self-made Orange Wine and Orange Confit by Wah@Wan Chai Kai Fong Chateau
Read More...
斜路木凳 Ramper Stool
by KaCaMa Design Lab
Read More...
西營盤利民生活展 – 學成貳號-拖船仔講故仔 Hok Shing Yee Ho – Story Telling Boat 專題展覽
學成貳號-拖船仔講故仔 Hok Shing Yee Ho – Story Telling Boat
by 劉學成 Lau Hok Shing
Read More...
利:利便、有利、得到好處
民:人民、居民、民生
利民生活,是利便居民的生活,是有利民生的生活,是使人得到好處的生活。
2015 年是CACHe在西營盤的第十年。我們見證了這舊區近年急速的士紳化,社區裡的古蹟、老樹、唐樓、老舖小店、巷里、宗教節慶等社區元素逐漸消失,換來的是酒吧、連鎖店、高檔食肆及重建後的新型樓盤。社區面貌急速改變,新的社區問題亦隨之而來。跟老街坊談起西營盤,他們覺得社區急速轉變令生活質素大不如前;新街坊對西營盤認識不深,與舊社區缺乏互動,難以投入社區事務。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辦2010 年於永利街首次展開的「利民生活企劃」,在西營盤尋找利民生活元素,嘗試打開對社區生活的新想像,以社區角度解決社區問題。
Read More...
[場地更改]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香港佛教歷史講座+沙田寺院導賞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香港佛教源遠流長,但向屬山林清修,千百年來無甚發展。直到清末民初,隨着香港成為遠東商埠,僧侶信徒配合香港的特殊背景,佛教事業由山林轉向都市、由隱修步入社會、由本地連接國際,使佛教事業迅速擴張,同時開創特殊的經濟與文化模式,對近年的東北亞佛教發展亦有重大影響。是次活動,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香港佛教史》作者鄧家宙博士主領。講座完畢後,鄧博士會帶領參加者到訪兩間著名佛寺,包括萬佛寺和道榮園,講解當中的獨特歷史與藏品,藉此考察本港佛教發展模式與影響。
Read More...
早期的婦女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之如,更會讓參加者在祺袍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五幅裁」。
Read More...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軍佔領期間,居民飽受佔領軍凌虐,餓孚遍野的記憶,深印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香港淪陷初期人口超過百萬,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全港人口減少至約70萬。然而,淪陷時期,在日軍的歸鄉政策下,大埔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人口並沒有顯著減少,一直維持在18, 000多人。到底日佔時期,大埔社區出現什麼了變化?居民能以何種方式謀生?大埔居民到底是怎樣渡過這段「艱難歲月」?是次講座嘗試重現「黑暗」以外,大家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的大埔居民實際生活史。
Read More...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至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Read More...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很多旗,龍舟隊旗、賀誕彩旗、戲院「全院滿座」橫袵、學院錦旗、訊號旗、社旗等……這些旗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製旗業在香港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本港製造旗幟業已逾百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鼎盛時期,曾外銷三十二個國家。而在本港,漁民是製旗商鋪的最大客源。以前每逢誕期,整個海岸旌旗蔽空。海面上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漁艇、船隊都用五彩繽紛的旗幟來表達他們對神靈的信仰,盛況可想而知。一面旗幟不僅是賀誕拜神的傳統、除此之外,旗幟也曾是政治角逐的工具,是下至團體上至國家的精神標誌及象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