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曇花一現的屯門海水化淡廠
專題展覽, 最新消息, 資源庫

前言

講起完善的供水系統,可能很多人會先想起缺乏大型天然湖泊儲水的新加坡。新加坡收集雨水、生產新生水及海水化淡來供應食水,當地本已設有三座海水化淡廠,今年更多兩座落成。不過其實在海水化淡方面,香港才是亞洲地區的先行者,早於1910年代便已有人提出海水化淡的可能,更曾於1950年代研究興建核能海水廠,並於1970年代建成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可惜,這座要借下巨債才建成的化淡廠,只用了三年便停用,及後更被炸毀。

展覽即將踏入第四周,精選展品的篇章已告一段落。接下來幾周,我們會跟大家回顧、探討香港各式供水方案。這一章,先由那座規劃了數十年卻異常「短命」的海水化淡廠說起。

海水化淡的出現

海水化淡,簡單而言便是將海水脫鹽令其成為淡水之方法,本是在船上使用的技術,傳統方法是透過蒸餾加熱海水使其脫鹽,讓船上的人有淡水可用。後來,不少蓄水能力較弱的小型島國便開始將這技術搬上岸試用,有指位於地中海中心的馬爾他,便是全球首個設置小型海水化淡建築的地方。

位於馬爾他東北部的城市──斯利馬,有一座於1881年落成的小屋,門口上方刻有「Sea Water Distilling 1881」的字樣,據說她便是全球首座與海水化淡有關的建築。不過她比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更「短命」,有記錄指她只用了一年便停用,及後成了一間印刷廠。

香港的起步

缺少大型河流、湖泊的香港,蓄水能力始終有限,加上自開埠後人口逐漸增加,殖民地政府便於1860年開始建造第一個水塘,展開了接下來一百年間的供水發展。(按此了解更多)1890年代至1900年代持續缺水,制水是時有的事。1914年,其時的潔淨局便曾為了開源討論過海水化淡的可能性,不過由於成本高昂,每日燃燒二十噸煤的開支已要一千元,還有人手、機器折舊及保養等考慮,便將此討論暫時擱置。

1910年代以後,政府其實從來沒有放棄過海水化淡的規劃,多年來一直參考海外例子進行研究。海水化淡一直以來最棘手的便是成本問題,到了1950年代,各國研究以核能動力蒸餾海水,以減低成本並生產更多淡水,香港亦有探索其可行性。1959年,政府水務工程顧問工程師於香港電台及麗的呼聲的訪問中表示,預視到香港如有極端天氣問題便會出現重大水荒,故建造水塘並非「最後答案」,更透露正研究核能海水化淡廠。

早前於我們的「東江水背後的政治角力」網上講座中(重溫請按此),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李家翹就曾引述一份1964年的政府檔案,指港府自1959年起便與英國原子能管理局緊密聯繫,深入研究適合的核化應堆。當中更有一份殖民地政府與英國政府來往的書信,隱隱透露對中國會因此得到核資料的憂慮。從另一份1959年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印製的初步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已開始為選址作調查,可惜最終因技術未成熟而擱置。

制水令市民更期待海水化淡規劃

雖然興建核能廠房無望,但有關海水化淡廠的規劃從未間斷,尤其1963年香港遇上大旱,令每日深受制水之苦的市民對海水化淡廠的渴望愈來愈強烈,但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1963年12月,華僑日報便報導指有傳會於北角建海水化淡廠,選址在炮台山稍上之山腰間,更描述市民「不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均希望解除此種困苦」,又指「海水蒸餾呼聲一次比一次切實」,「希望傳聞盡快成事實」。

1964年4月,又再傳出政府將斥四千萬元訂購兩座海水化淡機,分別設於北角及荔枝角。終於到1965年2月,政府正式宣佈將於荔枝角建首座海水蒸餾廠,會連同垃圾焚化爐一同興建,計劃日產二、三百萬加侖淡水,並正式展開招標。不過,當大家都引頸盼待這座化淡廠落成時,1966年4月,政府再宣佈延期裝設荔枝角海水蒸餾廠。由於燃料成本問題未解決,翌年工務司接受傳媒訪問時就曾直指在當時動工興建海水化淡廠猶如「投錢入溝」,承認必須先建水塘,再慢慢研究海水化淡廠,更曾估計於十五年後會大量進行海水化淡。

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雖然海水化淡計劃遇上一次又一次的阻滯,但其實殖民地政府為了籌備化淡廠,確實下了不了苦功。1967年,時任水務局局長羅弼臣更遠赴格拉斯加大學進修碩士課程,學習海水化淡的理論及海水化淡廠的設計。1969年,政府宣佈耗資一百二十萬訂購海水化淡機,並將於兩年內設立試驗性海水化淡廠;1970年,政府宣佈化淡廠選址青山,由日本公司承建,水務局局長羅弼臣亦深造完畢,回港主理海水化淡廠一事。

造價137萬的試驗性海水化淡機於1971年便開始運作,使用「多階段降鹽蒸餾法」,為在大欖涌水塘附近設大規模廠房做準備。實驗成果理想,港府翌年便在屯門樂安排附近、青山十七咪處進行填海,用以建造大規模海水化淡廠,預計每日可供水四千萬加侖(約是當時每日用水量的兩成)。由於海水加熱後要再降壓、冷凝等,反覆四、五十次,故設備還包括水泵及蒸汽爐等,造價四億五千多萬。為了興建它,政府更要向銀行貸款一億,分15年攤還。其實當時東江水供港已有五、六年,但政府明顯很有決心要建立更完善、自主的供水系統,不惜債台高築也要上馬。

擴建後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於1975年落成,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海水化淡廠。市民曾一度幻想香港從此可以靠海水化淡和本地集水自給自足,偏偏卻遇上全球燃油價格急升。由於燃料成本已比動工時上升兩倍,最終於1982年因成本太高而停運,只運作了短短三年。這三年間,中英雙方亦就香港前途問題作出定案,獨立供水體系的命題亦隨之悄然落幕。

結語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於1992年被拆卸,或許當時誰也沒想過,海水化淡廠有天會重臨香港,座落將軍澳。不過,新化淡廠用的是逆滲透新技術,2023年落成後可為香港提供5%至10%的食水。

當東江水的流量每十年都在下跌,珠江三角洲附近依賴東江水的各個城市又不斷發展,作為一個有資源的城市,自主的供水系統不再只是關乎政治角力的命題,而是在資源競爭下負責任的打算。下一章,我們將進入東江水的前世今生。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助理傳訊經理 陳穎欣

/《水展》展覽資訊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7月11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了解更多請按此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電郵: info@cache.org.hk

網頁: www.cache.org.hk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84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