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金鐘中環一帶,舊稱「維多利亞城」的小小范圍之中,銀行、法院、財團、宗教、會堂、郵局各據一方。各機構的建築物背後,是一個互相連結的殖民權力結構。大英帝國間接管治模式,在香港的城市空間佈局之中,留下的種種痕跡,直至今日仍然主宰着中環核心地帶的活動。透過今次的導賞,我們將會跳出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這兩個建築美學框架,重新思考殖民時代建築背後的種種隱喻。
Read More...
在今日金鐘中環一帶,舊稱「維多利亞城」的小小范圍之中,銀行、法院、財團、宗教、會堂、郵局各據一方。各機構的建築物背後,是一個互相連結的殖民權力結構。大英帝國間接管治模式,在香港的城市空間佈局之中,留下的種種痕跡,直至今日仍然主宰着中環核心地帶的活動。透過今次的導賞,我們將會跳出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這兩個建築美學框架,重新思考殖民時代建築背後的種種隱喻。
Read More...
「CACHe Up」同行者計劃旨在凝聚歷史、文化、古蹟與保育愛好者,與CACHe保持緊密連繫。想成為我們的同行者,每年只須捐出$365,支持我們的保育及教育工作,你便可同時最快、最新地分享到我們的努力成果。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投票率創歷史新高。「心繫社區」不只是一句口號,認識居住的地方,關心社區發展,也有很多不同渠道。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每年都會舉辦導賞員訓練計畫,註冊社工彭綽婷(Amy)與導賞員陳奕康(Mark)都是當中的一分子,他們身體力行地發掘社區的歷史與文化,並希望這份熱誠能遍及每個角落。

由開埠初期的造船小村,到小型工業、工住混合大廈及大型工廠集中地,再到如今舊樓重建成新式豪宅及商業大廈,大角咀一直是個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密集社區。隨着市區重建項目陸續推出,大角咀的社區風貌將會面對翻天覆地的改變。CACHe推出「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9-2020」,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大角咀,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東涌原稱東西涌,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清道光年間《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現存東涌的古蹟甚多,是次考察團由歷史掌故專家蘇萬興先生帶領,遊古蹟,聽歷史。

香港路牌均由監獄生產,在引入機械製作前,路牌上的文字由在囚人士人手製作,故被稱爲「監獄體」。由於是全人手製作,監獄體的造型看起來有點粗糙,卻更見懷舊風味,更記載着香港的變遷。是次活動分上午講座部份及下午導賞部份,講座將透過文件帶大家用第二個角度重新認識香港。導賞活動將以專車接載大家走遍香港各處,考察不同獨特的監獄體路牌。

是次活動將分上下午部份,上午會有專題講座,介紹香港與英國兩地郵筒的變遷,了解不同款式郵筒的分別,並與CACHe的郵筒藏品作零距離接觸。下午導賞活動將以專車接載大家走訪港九新界各處,考察多個款式獨特、難得一見的英式郵筒。

潮飲潮食潮文化之旅載譽歸來!是次導賞團會帶大家遊九龍城,邊走邊食邊認識潮州人的飲食和文化,從中了解潮州人與九龍城的社區關係,並找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上跟潮州人有關的項目,發掘散落在九龍城的「城寨遺珠」。

沿上環城皇街往山上走,經過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元創方),不久就會到達士丹頓街、必列者士街、中和里、華賢坊、永利街一帶,這兒就是俗稱「卅間」的社區。卅間有着謎樣般的歷史,究竟這個社區有多少湮沒了的故事?講者希望透過是次講座,回顧卅間的過去,展望她的未來。
九龍城向來被稱作「小曼谷」,不少人專程來嘗泰國菜。不過原來區內有不少潮州食店、糕餅店及雜貨店,散落在城南道、衙前塱道及福佬村道一帶。早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導賞團,由「潮二代」吳淑芬帶參加者了解潮州節慶習俗及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