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稱本中心)宣佈,經過公開招聘,理事會委任梁梓豪先生出任本中心執行總監,並已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二日履新,接替服務本中心近十年、於四月一日離任的劉國偉先生。
Read More...

昔日的茶果嶺位於城市邊陲,以打石聞名,是「九龍四山」中的重心區域,公所與學校亦設於茶果嶺,匯聚了鄰近各村村民。戰後政府於東九龍一帶海灣填海發展,茶果嶺變得更為熱鬧,孕育了豐富的地區文化。時至今日,茶果嶺村內興旺不再,更面臨清拆。於村落一息尚存之際,我們誠邀你參加茶果嶺社區導賞訓練計劃,一同向公眾推廣茶果嶺的文化故事。
紙紮祭品除了有安撫心靈的作用,盛載與逝者的連結、慎終追遠的傳統價值,還是藝術品,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遺產。「寶華札作」的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師傅,會於今次工作坊中帶領參加者由構思、創作到落手落腳紮作,親手將自己的創作意念實踐成形,轉化成立體的工藝品。
Read More...

由開埠初期的造船小村,到小型工業、工住混合大廈及大型工廠集中地,再到如今舊樓重建成新式豪宅及商業大廈,大角咀一直是個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密集社區。隨着市區重建項目陸續推出,大角咀的社區風貌將會面對翻天覆地的改變。CACHe去年推出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劃,一眾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再次帶領公眾暢遊大角咀,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1860年代,教士進入大埔一帶建立傳教點,並以此為中心,支援西貢和元朗等地的傳教工作。戰後大埔的傳教事業發展蓬勃,各項教會事業亦逐漸植根於大埔,至今仍成為大埔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是次講座將通過整合及疏理各項歷史文獻和研究資料,向參加者概括地呈現天主教在大埔的傳教活動及其事業,分享當時鄉村地區傳教工作中的各項軼事,同時探討天主教與鄉村文化的碰撞和磨合。

過去的香港佈滿果樹、農作物和翠綠的山林,至近年土地緊張,綠色地帶不斷減少,農業掙扎求存,這種和人類關係千絲萬縷、又時常被誤會的昆蟲到底正面對着怎樣的境況?牠們和香港的關係又交織出怎樣的故事?是次講座請來新生代養蜂人,為我們慢慢訴說「蜜蜂物語」。
《祭.春秋 —— 香港祭祖文化》除介紹宗族春秋二祭,還記錄了CACHe團隊過去一年半間走訪三個本地宗族所收集得來的傳承故事,更深入解構宗族社群如何在祭祖空間中,透過當中的儀式,實踐祭祖文化。歡迎公眾免費索取,誠邀你親自翻開這本書,了解香港另一面的文化。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今年初因屋頂修繕,暫遷到堅尼地城與七臺為鄰,其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Desmond)與這社區份屬新鄰,又是舊友。研究節慶習俗的他,在十多年前入行之初,已專程到過位於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參加農曆六月十三日的魯班誕。石鼓洲雖亦有一魯班廟,但外人難以得見,故這座是香港唯一供奉魯班且對外開放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