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營盤利民生活展》中,產品設計師團隊KaCaMa Design Lab展示了西營盤陡斜的玩味元素-透過度身打造流動凳子,冀望把西營盤大大小小的斜路與樓梯,回復成西營盤街坊聚腳的街道。這次,讓我們伙拍這個創意團體(Meet the artists),走出展覽場地、踏進社區,聆聽斜路與石梯的特色與故事,親手製作一張既可放於平地、又可適應不同斜度的升級再造(upcycled)木凳。

在《西營盤利民生活展》中,產品設計師團隊KaCaMa Design Lab展示了西營盤陡斜的玩味元素-透過度身打造流動凳子,冀望把西營盤大大小小的斜路與樓梯,回復成西營盤街坊聚腳的街道。這次,讓我們伙拍這個創意團體(Meet the artists),走出展覽場地、踏進社區,聆聽斜路與石梯的特色與故事,親手製作一張既可放於平地、又可適應不同斜度的升級再造(upcycled)木凳。
西營盤是利民社區的範典,經過長時間累積及依賴前人的經營才得以形成。然而,這些利民元素並不是理所當然,不察覺和加以保育的話,利民的社區生活便只會悄悄消逝。
作為《西營盤利民生活展》的一部分,特別刊製的《西營盤遊記》鼓勵大家按圖索驥,從古蹟地標、大街小巷、山城小店、文化節慶… 以遊者角度重新認識西營盤,探索、發掘並欣賞西營盤猶在的風土面貌;在西邊街的百年古蹟內,展覽示範了各個創意單位如何進而善用這些利民社區元素,發展出一系列嶄新意念與作品,引發大眾思考在舊社區尋找創造新生活的可能性。
以社區為本的主題展覽,該走進社區,才是完整的展覽體驗。是次導賞內容將遊走社區,一起探索山城各樣利民面貌,再回到展覽場地,由導賞員講解展品概念與創作歷程,讓參加者有更全面及完整的社區體驗,繼而擴闊生活想像。
Read More...
在《西營盤利民生活展》中,來自灣仔街坊酒莊的華姐示範了如何釀製自家養生果酒,將社區小店和情味,與健康生活連結起來。這次讓我們伙拍華姐(Meet the artist),動手參與其中,實踐自主生活第一步!走出展覽中心、踏進社區,透過與社區的生果小店交流,親自釀製獨一無二的橙酒,一起在舊社區尋找創造新生活的可能性。
西營盤的街道上有多間生果小店,老闆都是生果專家,掌握不少揀選時令生果的心得與水果養生知識;對都市人而言,親自釀製生果酒不僅是味美的瓊漿,更是百忙生活中的養生恩物。讓我們跟著華姐遊走西營盤這個社區,認識區內生果小店,從選購、處理香橙到調教酒量等過程,一手一腳製成自家健康橙酒,讓「生產」與「食物」得以連繫起來。橙酒製成以後,更可將之帶回家,與家人好友一起淺酌品嚐!
Read More...
利:利便、有利、得到好處
民:人民、居民、民生
利民生活,是利便居民的生活,是有利民生的生活,是使人得到好處的生活。
2015 年是CACHe在西營盤的第十年。我們見證了這舊區近年急速的士紳化,社區裡的古蹟、老樹、唐樓、老舖小店、巷里、宗教節慶等社區元素逐漸消失,換來的是酒吧、連鎖店、高檔食肆及重建後的新型樓盤。社區面貌急速改變,新的社區問題亦隨之而來。跟老街坊談起西營盤,他們覺得社區急速轉變令生活質素大不如前;新街坊對西營盤認識不深,與舊社區缺乏互動,難以投入社區事務。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辦2010 年於永利街首次展開的「利民生活企劃」,在西營盤尋找利民生活元素,嘗試打開對社區生活的新想像,以社區角度解決社區問題。
Read More...
[場地更改]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香港佛教歷史講座+沙田寺院導賞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香港佛教源遠流長,但向屬山林清修,千百年來無甚發展。直到清末民初,隨着香港成為遠東商埠,僧侶信徒配合香港的特殊背景,佛教事業由山林轉向都市、由隱修步入社會、由本地連接國際,使佛教事業迅速擴張,同時開創特殊的經濟與文化模式,對近年的東北亞佛教發展亦有重大影響。是次活動,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香港佛教史》作者鄧家宙博士主領。講座完畢後,鄧博士會帶領參加者到訪兩間著名佛寺,包括萬佛寺和道榮園,講解當中的獨特歷史與藏品,藉此考察本港佛教發展模式與影響。
Read More...
早期的婦女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之如,更會讓參加者在祺袍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五幅裁」。
Read More...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軍佔領期間,居民飽受佔領軍凌虐,餓孚遍野的記憶,深印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香港淪陷初期人口超過百萬,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全港人口減少至約70萬。然而,淪陷時期,在日軍的歸鄉政策下,大埔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人口並沒有顯著減少,一直維持在18, 000多人。到底日佔時期,大埔社區出現什麼了變化?居民能以何種方式謀生?大埔居民到底是怎樣渡過這段「艱難歲月」?是次講座嘗試重現「黑暗」以外,大家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的大埔居民實際生活史。
Read More...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至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Read More...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很多旗,龍舟隊旗、賀誕彩旗、戲院「全院滿座」橫袵、學院錦旗、訊號旗、社旗等……這些旗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製旗業在香港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本港製造旗幟業已逾百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鼎盛時期,曾外銷三十二個國家。而在本港,漁民是製旗商鋪的最大客源。以前每逢誕期,整個海岸旌旗蔽空。海面上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漁艇、船隊都用五彩繽紛的旗幟來表達他們對神靈的信仰,盛況可想而知。一面旗幟不僅是賀誕拜神的傳統、除此之外,旗幟也曾是政治角逐的工具,是下至團體上至國家的精神標誌及象徵。
Read More...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