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水埗區(深水埗、長沙灣、石硤尾)經歷百多年發展,由多條古老村落(鴨寮、奄由、田寮等),演變現今公共房屋林立、成衣批發市場及售賣電子零件的集中地,到今天仍有不少特色老店。他們紀錄了深水埗的發展故事,以及行業的發展歷程。CACHe帶大家親身到木頭車、單車店、蛇店以及布行,認識深水埗社區歷史。
深水埗區(深水埗、長沙灣、石硤尾)經歷百多年發展,由多條古老村落(鴨寮、奄由、田寮等),演變現今公共房屋林立、成衣批發市場及售賣電子零件的集中地,到今天仍有不少特色老店。他們紀錄了深水埗的發展故事,以及行業的發展歷程。CACHe帶大家親身到木頭車、單車店、蛇店以及布行,認識深水埗社區歷史。
Read More...

從古代中國畫中的人物可見,袍服自古以來已是中國人的服裝。及至民國初年,吸收了西洋服裝的理念和剪裁的技巧,令女裝的袍服演變成貼身的褀袍。五幅裁或稱“大襟衫”比褀袍更早出現,可說是褀袍的袓型。而沒衣褶的五幅裁,不論男女穿上均覺稱身,亦不失傳統韻味。同時,透過五幅裁,可了解中國傳統服裝的形制與文化喻意,並體會到古人如何善用布料造衣服。
Read More...

在每年的端午節,大澳會舉行傳統的「龍舟遊涌」活動。三大漁業行會到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廟宇的神像,於端午正日用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今年遊涌活動舉行的日期為6月22日至6月23日) 而大澳的龍舟遊涌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ad More...

大坑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在中秋佳節晚上,舞火龍繞村遊行,並燃放炮竹,便可驅除瘟疫。村民依從而行,舞過火龍後,果然村民平安。習俗沿襲至今,每逄中秋節前後三晚,都會在區內舞火龍和慶祝中秋節。旅遊發展局更邀請大坑火龍到維多利亞公園的花燈晚會作表演。
Read More...
大坑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在中秋佳節晚上,舞火龍繞村遊行,並燃放炮竹,便可驅除瘟疫。村民依從而行,舞過火龍後,果然村民平安。習俗沿襲至今,每逄中秋節前後三晚,都會在區內舞火龍和慶祝中秋節。旅遊發展局更邀請大坑火龍到維多利亞公園的花燈晚會作表演。
CACHe邀請到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為大家講解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與分享多年籌辦經過。
Read More...

CACHe邀請到馬木池博士帶大家親身考察長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賞團以長洲太平清醮、北帝誕、天后誕與端午遊龍等地方宗教活動,探討百年來長洲地方社會組織,不同方言群體的傳統生活。
Read More...
在深水埗仍有不少老店舊鋪,社區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這些店鋪見證了歷史,當他們說自己的故事,這故事可以說出香港歷史,說出時代變遷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跟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舉辦《深水埗唐樓店舖》展覽。他們專責研究唐樓鋪,探討其空間使用與改動,了解唐樓鋪與街道的關係。

Read More...

坪洲是大嶼山東面海岸線上的一個島嶼,面積僅零點九七平方公里 – 地方不大,但有多處歷史遺跡和特色古廟;島上人口很少,讓人可以放慢步伐品嚐自然與人文風景。「地膽帶你遊坪洲」暢遊坪洲的特色廟宇包括龍母廟、七姐廟和金花廟,遊大利島看工業遺跡。此導賞絕非純粹的歷史資料舖陳,而是地膽導遊把自小的所見所聞跟你分享。還有漁民上岸賣鮮魚的活動,以及坪洲人喪葬習俗,都一一現場實況介紹。
Read More...

潮人盂蘭勝會神壇前的祭品多不勝數,如糖塔、齋五牲、包點及不同紙紮等使人眼花撩亂,是次工作坊講者將會為大家解說祭品的擺法和意義、潮式糕餅的製作及潮籍人士的祭祀習俗等。
Read More...

踏入農曆七月,大家可在各區看到不同組織舉辦盂蘭勝會,雖然舉辦的背景各有不同,但背後意義卻基本上一致。是次講座講者將會闡述潮人盂蘭勝會的歷史文化意義,及解釋勝會中每個祭祀儀式、各個棚(大士、天地父母、戲棚)的功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