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5年8月)- [滿額]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從日用品讀歷史:香港戰後歷史講座 + 工作坊(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戰後香港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還是文化方面,其變化的廣度、深度還是速度,都遠超1841年起香港開埠一百年的歷史。遠至1946年楊慕琦計劃的失敗,近至2012年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眾所周知的中英聯合聲明,少為人知的金禧事件。究竟香港哪50件、100件的歷史事件是最重要呢?正如香港史學者高馬可教授(Prof. John Carroll)在《香港史100件大事》的序言中所說︰「沒有任何兩位歷史學家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事實上,即使同一位歷史學家,也不能先後兩次得出相同的答案。」更甚者,在宏觀的「大歷史」以外,要數影響香港市民與史學者自身最重要的事作或潮流,觀點與論述更加百花齊放,這正是現時香港史著作所忽略的研究空隙。

CACHe 於七月邀得蔡思行博士,於百年古蹟內為大家講述戰後香港大大小小的事件。上午先就著作《香港史100件大事 (下)》分享講解,回顧近六十年影響深遠的大事,重塑歷史大圖畫;下午則是互動工作坊,從隨手可後的日用品,解讀當中記載的香港故事。蔡博士會分享一般人可以玩讀香港歷史圖像、文獻、影片等的有趣方法,歡迎帶同家中藏品、兒時玩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嘗試從身邊的一事一物,讀出個人專屬的香港史。

Read More...

 

保良局歷史講座-保赤安良:保良局中婦孺的生活(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活動時間更改)- [滿額]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或許曾看過這樣的情節︰貧病交迫的父母將親生嬰孩遺棄在保良局門口,然後由局中人員接回撫育。一直以來,人們常常將保良局視為「孤兒院」,但事實上,在保良局中暫時居住的不僅是孤兒,還有更多是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各有不同悲慘遭遇的女子及兒童。他們在局中會得到妥善的照顧,最後由保良局協助尋回家人,或覓得其他理想的出路。

Read More...

 

羅衣祺縫四次方(2015年7-8月)-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傳統中國婦女除了要負責日常家務外,更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堂」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參加者更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基礎「五幅裁」。

Read More...

 

潮人盂蘭勝會食品、祭品工作坊(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滿額]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本地潮汕人士約有百多萬,盂蘭會約有六十多個。每年農曆七月,他們會輪流在香港各區舉辦盂蘭勝會,積極傳承潮汕的風俗文化。盂蘭勝會除了進行民間宗教儀式,許願酬神、超渡無主孤魂外,會場還有竹棚戲臺上演神功戲,以及大型的花牌和紮作等,是展現民間傳統風俗的重要場合。

潮人盂蘭勝會神壇前的祭品多不勝數,如糖塔、齋五牲、包點及不同紙札品等使人眼花撩亂,是次工作坊講者將會為大家解說祭品的擺法和意義、潮式糕餅的製作及潮籍人士的祭祀習俗等。

Read More...

 

〈速寫‧長洲太平清醮〉戶外速寫活動 入選名單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保育資訊,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是次戶外速寫活動,希望藉著參加者的視覺與筆觸,展現長洲太平清醮各式各樣的民間傳統風俗特色,同時提高大眾對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是次活動設有導賞環節,讓參加者先對現場所見的醮場文化與活動有初步了解,其後可按興趣,繪畫醮場內外各人、事、物。而是次速寫活動中的作品,將會結集成畫冊出版,並派發給公眾人士,以另一個方式認識這項源遠流長的傳統風俗。

Read More...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工廈裡的人」觀塘x工廈社區導賞(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香港的二戰以後的經濟神話,製造業居功至偉。觀塘、新蒲崗、土瓜灣、荃灣、葵涌、深水埗,各區的工廠大廈如雨後春筍。到了1976年,已有超過四成的香港人口從事製造業,龐大的生製線養活了幾代香港人。及至八十年代末,廠家開始北移、香港經濟開始轉型,一座座工業大廈的仿佛完成了歷史使命。期後於九十年代末,工廈的空間大、租金相對低廉,空置的單位吸引藝術家與創作人進駐,為工廈帶來新的可能性,是實實在在的活化工廈。

Read More...

 

鐵盒社區針孔攝影及黑房沖曬工作坊(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記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中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令拍攝變得極為快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Read More...

 

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至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Read More...

 

「大澳龍舟遊涌」文化體驗之旅(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滿額]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在每年的端午節,大澳會舉行傳統的「龍舟遊涌」活動。三大漁業行會到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廟宇的神像,於端午正日用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而大澳的龍舟遊涌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次文化體驗之旅由廖迪生教授帶領參觀大澳的獨特的棚屋、各大廟宇及著名建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