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後,名叫福全鄉的小鄉村座落英治與清治之邊界,即現今大角咀界限街以南一帶,後來遭政府拆遷,重新發展為密集市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本年度繼續開辦導賞員訓練計劃,旨在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透過一連串的講座、考察與口述歷史分享,學員將會掌握導賞技巧並帶領學校及公眾導賞團,向年輕一代積極推廣及保育社區文化遺產。
Read More...
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後,名叫福全鄉的小鄉村座落英治與清治之邊界,即現今大角咀界限街以南一帶,後來遭政府拆遷,重新發展為密集市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本年度繼續開辦導賞員訓練計劃,旨在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透過一連串的講座、考察與口述歷史分享,學員將會掌握導賞技巧並帶領學校及公眾導賞團,向年輕一代積極推廣及保育社區文化遺產。
Read More...

基督教向來採用象徵符號來傳達信息,這種表現手法在教堂尤其普遍,至今盛行不衰。《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作者陳天權先生,將帶領參加者考察中西區教堂,嘗試破解這些宗教密碼,認識基督教的文化內涵。

由開埠初期的造船小村,到小型工業、工住混合大廈及大型工廠集中地,再到如今舊樓重建成新式豪宅及商業大廈,大角咀一直是個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密集社區。隨着市區重建項目陸續推出,大角咀的社區風貌將會面對翻天覆地的改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推出「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9-2020」,訓練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大角咀,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南丫島歷史源遠流長,現居榕樹灣的的施志明博士,作為歷史學者與街坊,將會帶大家走遍榕樹灣村落中的宗祠、廟宇,從不同角度細說當年島上發展軌跡,比對今昔。
神功戲意謂「為神做功德」。早年香港有不少賀誕或地方組織為酬謝神明庇佑,每隔一段時間便舉辦神誕活動,搭建戲棚,禮聘戲班表演神功戲。是次講座,講者陳守仁教授會總結過去三十年實地考察香港粵劇神功戲的經驗,深入淺出介紹神功戲的籌辦過程、戲班組織和神功戲演出特點等,更會探討粵劇神功戲未來發展的路向。
Read More...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工作坊將到訪小巴膠牌製作公司,細聽有關紅VAN歷史及膠牌行業口述歷史,欣賞難得一見的小巴膠牌示範製作,認識這段香港獨有的歷史。
[場地更改] 香港石礦業發展史(1841 – 1940) 專題講座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花崗岩是香港最常見的岩石,在香港開埠之先,已有文獻記載打石工人在港島沿海開採花崗岩石。是次講座將回顧香港由開埠至二戰前(1841 – 1940)的花崗岩石礦業首百年發展歷程。

九龍城曾是香港其中一個很多潮州人聚居的地區,至今仍保留很多潮汕文化痕跡。是次導賞團會帶大家遊九龍城,邊走邊食邊認識潮州人的飲食和文化,從中了解潮州人與九龍城的社區關係。

農曆七月,各區相繼舉辦盂蘭勝會活動。有人聞鬼節到來,家中長輩紛紛叮囑要避免晚歸等,所謂「鬼節」真的如此嚇人?有份將盂蘭文化發揚光大的潮州人紛紛為此闢謠。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於2019年繼續開辦導賞員訓練計劃,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透過一連串的講座、考察與口述歷史分享,學員能掌握導賞技巧並帶領學校及公眾導賞團,向年青一代積極推廣和保育社區文化遺產。感謝各位反應熱烈,積極報名,現公布已入選學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