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春秋》展覽以本港三個宗族的祭祖習俗為案例,介紹香港宗族的祭祖文化,探討宗族傳統習俗如何回應時代而演進,深思傳承非遺的挑戰與機遇。

《祭・春秋》展覽以本港三個宗族的祭祖習俗為案例,介紹香港宗族的祭祖文化,探討宗族傳統習俗如何回應時代而演進,深思傳承非遺的挑戰與機遇。

閱讀與武術,一文一武。是次講座分「文」、「武」兩節主題講座,第一節帶領大家透過書籍閱讀香港城市、鄉村的文化和歷史,第二節以音樂與武術為媒介,透過靜觀、音韻打開五官,帶領大家進入放鬆狀態,同時領略兩種中西哲學。

九龍城汾陽郭氏是一個隱於鬧市並奉唐朝名將郭子儀為祖的宗族,其祖堂幾經搬遷至現址的九龍城沙浦道商廈單位已有近20年,然唐朝的官亦難擋香港政府的發展,郭氏祖堂被劃入市建局的重建範圍,令他們將要面對70多年來第6次遷移,郭振忠坦言祖堂四處遷移、兒孫信奉基督教等等,均不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未來感到憂心。

天地會遺留下的歷史、古蹟、傳統習俗和掌故傳說自成體系,內容宏大豐富。是次CACHe講堂會從發源地及古蹟追蹤之方向講起,逐步拆解它的各個歷史痕跡。

人稱「佳哥」的周樹佳,隻身尋訪香港風俗數十年,開啟民間考察風俗之風,桃李滿門,著作繁多。不少傳統風俗都與鄉村文化有莫大關係,CACHe今次邀得佳哥為我們細數多年來考察香港風俗遇上的奇人奇事、鄉村中的趣味回憶,並分享研究香港風俗之心得。

鐵路在香港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九廣鐵路上世紀初在尖沙咀誕生,途經九龍中部,北至新界,遠達深圳邊陲。及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地下鐵路更令本港鐵路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由地面至地底丶由近郊至通勤。是次講座,陳志華老師會為大家介紹香港鐵路百多年的歷史,分析香港經濟、社會變遷及集體運輸系統中各種交通工具的相互影響。

早前,南豐集團「世界之約」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以中上環區井蓋及歷史為主題的實體展覽,並且拍攝了一個井蓋網上導賞團,讓公眾足不出戶也能夠在社交媒體上欣賞這些看似毫不起眼、背後卻承載着豐富歷史故事的井蓋。至於在展覽中展出的不同款式的井蓋,有不少便是由劉祥利鑄造廠借出。原來這些其貌不揚的井蓋隱藏了不少秘密,故事就藏在細節中。
Read More...
《祭.春秋》展覽 ‘Ancestral Worship – Spring and Autumn’ Exhibition 專題展覽, 最新活動
在不同的文化之中,人們都有祭祀先祖的習慣。人們與祖先連繫的方式,亦會隨時代及地域文化一同發展。自數百年前起,各族群先祖陸續南遷,將祭祖文化帶來現今的香港地區。祭祖文化經歷各個時代變遷,縱然形式或有不同,但各族子孫仍在城市之中努力傳承着這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祭.春秋》展覽,在三個散落在城市與新界之中的展場,分別聚焦三個社群,探討祭祖文化的走向與流轉。
Read More...
友恭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取其「兄友弟恭」之意,是厦村鄉鄧氏宗祠,被評定為法定古蹟。是次導賞團會帶領大家走進友恭堂和友恭學校,透過建築結構、佈局和文物,娓娓道出厦村鄧族的歷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