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邨,香港第一個以新市鎮形式規劃、設計成供五萬人居住的公共屋邨,是前房屋署署長廖本懷的得意之作,1968年由港督戴麟趾主持開幕典禮。
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屋邨以綜合式規劃設計,有巴士線、學校、圖書館、商場、街市一應俱全,為不同年代的居民提供了一個個安樂窩。建築特色上亦保留了原有的地貌,在沿海處興建長形樓宇,節省建築成本的同時又能讓居民享受海景;更首次因應地勢創出「雙塔式」設計,在之後的屋邨建設中被廣泛應用。
Read More...
華富邨,香港第一個以新市鎮形式規劃、設計成供五萬人居住的公共屋邨,是前房屋署署長廖本懷的得意之作,1968年由港督戴麟趾主持開幕典禮。
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屋邨以綜合式規劃設計,有巴士線、學校、圖書館、商場、街市一應俱全,為不同年代的居民提供了一個個安樂窩。建築特色上亦保留了原有的地貌,在沿海處興建長形樓宇,節省建築成本的同時又能讓居民享受海景;更首次因應地勢創出「雙塔式」設計,在之後的屋邨建設中被廣泛應用。
Read More...
從天后地鐵站開始,我們將踏足十九世紀末的舊筲箕灣道,沿著二十世紀初的電車路軌,尋找北角地區的開發歷程。銀幕街、帆船街、琉璃街、玻璃街、電器道、書局街、琴行街……這些都是港島早期產業發展的痕跡。明園、月園、麗宮夜總會、都城戲院、皇都戲院讓大家緬懷該區夜夜笙歌的輝煌歲月。電車從英皇道轉入春秧街,彷彿把我們從「小上海」過渡到「小福建」,闖過紛沓喧鬧的街市,迎面而來的是碩果僅存的華豐國貨,勾起了當年空降軍警、四處烽煙的67回憶。北角有說不盡的人和事!
Read More...
香港仔鴨脷洲歷史文化導賞團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滿額]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自開埠起,香港仔逐漸從一條小漁村,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漁港;隔水相望的鴨脷洲則有許多船廠、機器廠,為來往大大小小的船隻提供維修保養服務。這片區域曾是許多漁民浮家泛宅、出海謀生歸來後的歇腳補給之所,更有逾百年歷史的「同慶公社」為兩地眾多供奉海神的廟宇籌備各項神誕慶典,敦睦居民情誼。從前,一排排「住家艇」停泊在香港仔與鴨脷洲中間的水域,景象非凡;如今,雖已難覓「住家艇」的身影,但每逢休漁期,仍可見到許多漁船停靠,單拖、雙拖、蝦拖、罟仔……隨著社會發展,漁民上岸,漁業式微,昔日盛況不再,這一片漁港風情也正在慢慢流失。
Read More...
如何將瞬間定格,化成永恆?如何將美景留住,傳得更廣?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
香港早期風月區位於水坑口街一帶,由於人口稠密的關係,1903
香港仔鴨脷洲歷史文化導賞團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滿額]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自開埠起,香港仔逐漸從一條小漁村,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漁港;隔水相望的鴨脷洲則有許多船廠、機器廠,為來往大大小小的船隻提供維修保養服務。這片區域曾是許多漁民浮家泛宅、出海謀生歸來後的歇腳補給之所,更有逾百年歷史的「同慶公社」為兩地眾多供奉海神的廟宇籌備各項神誕慶典,敦睦居民情誼。從前,一排排「住家艇」停泊在香港仔與鴨脷洲中間的水域,景象非凡;如今,雖已難覓「住家艇」的身影,但每逢休漁期,仍可見到許多漁船停靠,單拖、雙拖、蝦拖、罟仔……隨著社會發展,漁民上岸,漁業式微,昔日盛況不再,這一片漁港風情也正在慢慢流失。
Read More...
由於歷史檔案的時空因果關係最清晰,
薄扶林華人基督教聯合會墳場始於1882年,
[派發完畢] 免費索取《速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畫冊 保育資訊,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長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都是本港重要的文化風俗活動。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呈現的場面更是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早前分別邀請速寫家(Sketcher),親身考察2014 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及2015 年長洲太平清醮。參加者先在導賞環節了解於場地所見的擺設布局、風俗儀式,再按其興趣,即席自由繪畫人、事、物,務求藉著畫家的視覺與筆觸,展現當中精彩多樣的民間傳統特色,同時提高大眾對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