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滿額] 羅衣祺縫四次方(2016年7-8月)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傳統中國婦女除了要負責日常家務外,更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堂」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參加者更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基礎「五幅裁」。

Read More...

 

[滿額] 東蓮覺苑歷史導賞團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殿宇莊嚴  古色古香  文化薈萃  同揖清芬

 

東蓮覺苑始建於1935年,建築中西融合,是本港寺院少見的風格,2009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本港一級歷史建築。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佛教界,東蓮覺苑地位舉足輕重,加上何東爵士與張蓮覺居士的關係,苑內所藏的,除了各大德法師的墨寶外,又藏有不少近代名人書贈的對聯匾額,極具欣賞價值。

Read More...

 

九龍寨城歷史講座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九龍寨城影響中英關係和香港社會政治穩定一百多年,是甚麼原因?因何又被香港市民通稱為九龍城寨、西方人士稱為東方的柏林?

著名史學家王爾敏教授對九龍城寨的研究價值有精闢的評論:「其重要核心關鍵,在表現中國主權之維繫,英國治權之堅持,港民政治之醒覺,粵民權利之申張。…在香港史上極為重要,在中國近代史上亦不可缺少,在中英關係史上更是嚴肅的重大案例。」

Read More...

 

[滿額] 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Read More...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6年7月)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Friend of CACHe義工培訓計劃」2016-17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是一間非牟利機構,我們每年籌辦過百個文化古蹟相關活動,工作包括社區歷史研究、籌劃文化導賞、工作坊、講座及展覽、設計以及文書處理等等。你的支持對我們及香港保育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義工是我們重要的夥伴,我們將會安排義工培訓,期望義工們將來可以與CACHe一起為香港保育事業的發展出一分力。

Read More...

 

免費下載《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
保育資訊, 學校教育活動,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非遺通勝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看似艱深複雜,但其實只是你我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文化傳統,亦因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上各議題息息相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主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出版《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教材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重點研習四項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藉此探討通識教育科各單元內容,適合通識教育科教師及高中同學於課堂、課後練習或校本評核中使用。

Read More...

 

《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網上電子版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都說香港是「一個小漁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百年過去,我們還可以在城市當中尋到一點漁香嗎?浮家泛宅的漁民生活,今日似乎難以想像,或者無從說起 ── 城市到處築起一式一樣的高樓、光鮮亮麗的倒模商場,昔日令世界為之驚艷的漁港風情,一如各區原有的特色,正逐漸消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保育社區文化遺產計劃,出版《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以香港仔及鴨脷洲漁港為主題,為18位昔日避風塘兩岸的見證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將他們的故事記載成冊。在遊客的印象中,這裏曾有隱世的漁家美食,有享譽世界的瑰麗畫舫,有美如夜空繁星的舢舨之都,有喧騰熱鬧的端午龍舟,有歷史悠久的古廟和風水龍柱。我們期望,透過一段段切身的經歷與回憶,能讓這些記憶中的風光在褪色之前保留下來,成為將來地區發展的一個基礎。

Read More...

 

說一個香港武林的故事講座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武術曾經活躍在香港人的生活之中。習武的人不是少數,通俗文化更加強大家對武林的想象。李小龍橫空而來,令功夫熾熱。是次講座講者麥勁生教授,當年乘著潮流,學過幾門不同的武術,雖自謙資質所限,都無所得,但對武術還是熱愛,而且認識了一些武術界的朋友,搜集到一些資料。憑著既有的歷史學訓練,講者嘗試在《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一書之中,講一下中國武術在香港承傳和發展的故事。講者專注的是明代以來,南北各地逐漸發展出來的、以技擊為主,輔以養生健體的傳統武術。不同的土壤長出不同的果實。中國武術發源於內地,至二十世紀初大舉遷移香港,並經過不同階段的發展,其歷程正是香港歷史的側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