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畫花臉扮梁山好漢 香港人跳英歌舞50年 蘋果日報 2016/02/20
傳媒報導

 


【專題籽:胚芽故事】畫花臉扮梁山好漢 香港人跳英歌舞50年


接觸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職員前,對「英歌舞」一無所知,在網上尋找,十年前,英歌舞獲國務院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一四年,在港有逾五十年歷史的英歌舞跟粵劇、舞獅等中國傳統藝術,並列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元朗潮僑英歌舞是香港唯一英歌隊,已練習英歌近三十年的葉運金表示,曾在表演時聽見觀眾說他們是內地團體,他馬上澄清,「我們全是香港人。」可能這是香港人一直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的結果。

根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英歌舞是香港潮州群體的集體巡遊表演,亦是用來慶祝神誕或節慶的傳統活動,成員在表演時穿着傳統服飾及畫上臉譜。短短五十字,將香港的英歌舞概括描述。英歌舞又名英雄舞,結合武術、舞蹈及音樂的大型集體舞,內容主要改編自《水滸傳》智取大名府劇情,數十人扮成梁山好漢人物,雙手各拿一根短棒,以時緩時急的舞步變化陣式。這種舞蹈在潮汕有逾三百年歷史,元朗潮僑英歌舞教練葉運金指出,英歌舞的舞亦有武的元素,追溯從前官府禁止民間學習武功,潮汕人以舞掩飾。

源自元朗 最初只限潮汕男

元朗是香港英歌舞發源地,跟六十年代有大量潮汕人在該地聚居有關,元朗區潮州同鄉會主席黃元弟說:「小時候住元朗雞地,即現時鳳琴街一帶,當時走難到港的潮州人,部份在鄉間有練習英歌,因而把英歌文化帶到香港,每逢雞地有喜慶場合,也有英歌舞演出。」元朗最盛大的傳統節慶是天后誕,英歌舞也是巡遊演出團體之一。葉運金是客家人,從小至今在元朗居住,在幼稚園年代已經迷上英歌舞,「每年天后誕有很多隊舞龍舞獅,但是英歌舞僅得一隊,每個隊員畫大花臉,又穿上不同戲服,後面有鼓、鑼、鈸等中國樂器,既吸引又神秘,所以每年會在大馬路旁追看。」直至中學畢業,知道有一個朋友是英歌舞隊員,經他介紹下加入。
初期,英歌舞只限潮汕成年男性參加,客家人葉運金如何混入潮州人活動?「當年師叔伯用潮州話教我們,我不知他們說甚麼也會扮明白跟着做,還有些潮州新人也不懂說潮州話,所以他們沒有察覺我是否潮州人,玩了大約八年,師傅才知道我不是潮州人。」所有成員是為興趣參加,由於英歌舞的表演人數最少需十三人,至九十年代初因人數不足,有幾年沒有參加天后誕,其後開放不論籍貫、年齡及性別也可參加,勉強湊夠人數出場。
為了讓英歌隊有穩定生力軍,二○一三年與潮州背景的潮陽百欣小學合作,把英歌舞納為興趣班,葉運金每個周日也會到天水圍義務教導小學生兩小時。由於英歌隊農曆年初九有演出,我參觀了小學生在年初七的最後綵排,他們努力跟着教練指揮跳動及走位。經過約十分鐘綵排,是休息時間,不少學生對我及攝影師這兩個陌生人感興趣,尤其攝影師手上的相機,有幾個同學不時在鏡頭前停留,老師要出聲喝止。葉運金笑說:「教他們跳英歌舞沒有難度,最具挑戰是控制秩序,很多時候要老師幫忙。」

深井巡遊 小學生興奮演出

年初九是學校上課日,表演在下午四時開始,小學生食過午飯後,一行廿二名由小二至小五生,約十二時到達大馬路元朗區潮州同鄉會會址準備化妝。小學生到達前,已經有十多名完成化妝的成年英歌隊員,加上小學生,大夥兒把會址大廳約數百呎的空間擠滿。包括葉運金只得兩名畫臉譜的化妝師,所以進度非常緩慢,小學生百無聊賴,不是傾偈,就是玩耍,甚至在窄小的空間走來走去,非常吵鬧,連叫某個學生上前化妝也無人回應,師傅見狀大叫肅靜,只准他們坐在位上,不可亂動。情況改善一陣子,不久又因換衣服裝身等,場面再失控,師傅喝止數次,兩個多小時後,終於完成化妝及換戲服。
小學生及成年英歌舞隊一起在深井巡迴表演約五百米,在三個地方排陣跳十多分鐘。小學生的演出,除了有時跌失木棒,整體順利。完成後,我問幾名小成員,是次跳英歌為慶祝甚麼,他們原來不甚了了,沒人能說出正確答案是潮州天地父母誕,其實我一點也不感意外,原因是年初七問他們英歌舞是甚麼、為甚麼喜歡跳,在老師從旁提點下,他們說出機械化的標準答案。其中一個說英歌舞是強身健體的運動,所以喜歡參加,可是已經練了三年的他體形十分瘦削,我笑說服力很弱,問他還有其他原因嗎?換來一片死寂。跟他們混熟後,外向的學生跟我說,他們很喜歡英歌舞,其中一個說就算每天要參加課外活動,星期日也願意犧牲睡眠時間,八點就起床回校,九時開始練習。
就算是師傅葉運金,也是這幾年為了傳承英歌舞才認識英歌的內涵,「多年來喜歡跳是因為演出時的滿足感、表現慾及愉快感,年輕時對每年只排一次跳一次感失望,但是仍跳下去。有學生家長曾說,他們不是潮州人,所以不會學英歌舞。廣義來說,英歌舞是中國傳統文化,亦是運動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活動,不管是否潮州人,也應傳承下去。」傳統英歌舞有廿四式,香港的由多位師傅自創增至五十三式,葉運金也加入蛇作為道具,令動作產生更多變化。文化傳統是需要有心人傳承,讓後代仍可感受先祖的生活。

 

全港唯一 深井天地父母廟

近年每逢農曆正月初九,深井村就非常熱鬧,因為聚居的潮汕人為慶祝天地父母誕,早上進行儀式及醒獅助興,下午舉行巡遊表演,晚上設表演及敬老盆菜宴。「天地父母」是潮汕人供奉的重要神靈,在他們文化中,萬物皆由「天地父母」孕育而來,「天」為「天公」,「地」為「地母」。除了神靈,父母和長輩對個人及家族也很重要,所以對「天地父母」的含義亦擴大,包括潮汕人對長輩感恩敬老之心。

生力啤酒廠宿舍設神位

香港廟宇不少是「天地父母」神位與諸神神位共存,深井建有香港唯一天地父母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啤酒廠(生力啤酒廠前身)設廠在深井,聘請有潮籍員工,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會長姚志明說:「當時深井沒有任何廟宇,啤酒廠的潮籍員工將天地父母神位設在已婚職員宿舍,一九四六年搬到深井村。最初並沒有建廟,後來村民不忍神位日曬雨淋,一九八一年集資建天地父母廟,二○一二年再重修成現時模樣。」一九四八年出生的姚志明親眼見證天地父母廟六十多年的變遷。
雖然天地父母神位在深井已設立多年,但從前僅為少數深井人的慶祝活動,「母親有參加天地父母誕燒豬會,可惜數年前,燒豬會主席去世,街坊想延續這活動。我們既然有一座天地父母廟,香港有約一百二十萬潮州人,為甚麼不將天地父母誕推廣,讓更多潮州人及香港人從新重視孝道。深井不僅只有燒鵝,還有傳統文化。」他認為鄉村的變遷及流轉較市區慢,容易保留地區傳統。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43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