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導賞員 U Magazine 2014/7/18
保育資訊, 傳媒報導

城市導賞員

認識很多導賞員,都是上一代的叔叔嬸嬸,他們退了休,閒時帶團,遊走於自己生活的社區,說說故事。

但有群80、90後,不讓上一代人專美,他們做導賞員,帶領人們進入社區,有些是「地膽」,有些更是某些社會議題的專業,例如社區重建、房屋政策。

導賞員,有一種共同的特質,他們都愛這個地方,希望以自己的汗水和故事,讓更多人理解這個城市。

放慢腳步,感受我城。

感受悠然的小島生活

因為失去,所以希望以導賞的方式令更多人知道舊日的風貌,珍惜眼前僅存的。在未失去之前,在店舖、人情和街道依然存在之時,或者更應該帶領人們走進這些可愛的地方。從煩囂的中環,到達靜謐的小島,落船時下了一場大雨,幸而十數分鐘後,天色漸亮,心情豁然開朗起來,黃智邦穿着一身休閒便服,踏着拖鞋走來,步履輕盈如小鳥,他在小島上居住,眉宇之間滲透着與世無爭的氣息。

智邦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的導賞員之一,帶着人們在坪洲行逛,他自出生便住在島上,這兒跟其他島嶼有點不同,可能因為沒有旅店,這兒沒有喧囂的旅客,只有樸實的街坊,街上都是賣菜賣魚的小店,還有一些賣土產和手藝的。

智邦笑言,從外邊回來,踏上碼頭,整個人便放鬆下來,步伐慢下來,心思也靜了下來,「當了導賞員後,跟島上的鄰里,關係更密切了,例如陶藝店的林生林太,以前少傾偈,現在經過小店都會打招呼問聲吃了飯沒有。」智邦說。

導賞員的童年

參加導賞團前,對坪洲的印象是模糊的,大概來過幾次,嘴饞,只為吃一口蝦多士。跟隨智邦在小島的街上走着,在海邊吹吹海風,坪洲有一種獨特的個性,要不是跟着他走,實在無法體會。有團友跟智邦說過,以前行一會兒便離開,覺得沒有甚麼好看,但參加了導賞團以後,卻發掘了坪洲的另一面。

智邦帶我們走過小徑,說自己小時候會跟朋友踏單車從這兒衝過墳場,又指着直昇機的停機坪,說島上居民患有急症就要靠直昇機送到醫院。我們走過了很多廟宇,智邦逐一解說,每個廟供奉的是甚麼神,有甚麼節慶,「阿嫲話100年前有條鯨魚在島上擱淺,島民覺得是海神送的,便把鯨魚骨放在廟中。」我們穿梭於街道、海堤與智邦的生活小故事中,漸漸走進他與坪洲的歷史。

坪洲也有工業

雨後的坪洲,非常寧靜,空氣有着雨水混雜青草的青澀氣味,我們走到一個雜草叢生的廢墟,智邦說這兒曾經是火柴廠,大家都嘖嘖稱奇,在這樣的一個幾近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竟然有工廠,「除了火柴廠,上世紀初還有灰窰廠,但這些工業日漸式微,現在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遺址,我希望通過導賞團令更多年青人知道坪洲曾經是有工業的。」小島的歷史,是由智邦與島民一起創造的,導賞精采之處,是導賞員與這個地方的關係,風景再好,要是沒有智邦的故事和他的解說,這兒始終只是一個島,渡船過海的人們,也只是一個看風景嘗美食的過客。

 

屋邨之美

我們站在樹蔭下乘涼,在30多度的烈日當空下,走了個多小時,導賞員李緯邦汗流浹背,手裏拿着平板電腦,展示着70年代第一代公屋的照片。從沙田新城市廣場一直走過來,就如坐上時光機,由21世紀高級購物中心,10分鐘路程,便回到40年前的香港屋邨。大商場的那些店舖,都是過門而不入的,縱然被強勁的冷氣誘惑着,但還是不願多留,相同的商場,在沙田以外,多的是。好不容易,緯邦帶我們穿越人潮,離開了商場,嘈雜的人聲依然在耳邊縈繞着,穿過街市,已然柳暗花明。

「70年代港府要發展新市鎮,1975年在沙田建了第一個公共屋邨,就是瀝源邨,邨的設計是自給自足的,學校、基建、街市一應俱全,希望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CACHe導賞員緯邦邊說邊走,一行20人跟着他走到屋邨,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是烤麵包的牛油香,一間細小的麵包店,兩塊錢一個麵包,香得令人直流口水,舊式屋邨就是有這種好,傳統小店有人情味,價格相宜質素高。

對比昨日?反思今天

緯邦是歷史系畢業的,大學時研究香港史,畢業論文探討的就是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做導賞員,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公屋的歷史,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帶人們走入公屋,「70年代的公屋設計是多麼的人性化,那時是為了改善生活質素而建的公屋,今天的公屋發展卻剛相反,犧牲了生活質素,建最多的單位,這根本就是回歸徙置區的思維。」我們走到瀝源邨的中央,偌大的水池是居民的聚腳點,緯邦停下來,以平板電腦播放一段去年的新聞片,當時有人建議把水池拆掉,建「插針式」公屋,居民強烈反對。

做導賞員一點也不易,要做很多事前準備、資料搜集,緯邦說近年規劃的公屋漠視居民生活質素,這些都不能天馬行空的亂說,要說服參加者,他預備了很多相片、新聞剪輯,甚至是數據,除了歷史資料,他還要解釋一些公屋的建築特質。

解構建築特點

離開瀝源邨,我們走到禾輋邨,大廈中央是留空的天井,站在天井底,舉頭四面全是單位,一路走來,已是大汗淋漓,但站在天井,清風送來,正好停下來,好好享受。

「舊式公屋的設計合乎人性,通光、光猛,而且可以望到對面走廊和門戶,有互相照應之效,所以鄰里關係很好。」緯邦除了熟悉房屋規劃,還要研讀公屋建築特色,我們站着乘涼,他便指手劃腳的比劃着單位的室內間格,更以此比對毗連較簇新的豐和邨,「積木式公屋2年便建好,一幢可容納3,000人,但樓下卻沒有任何設施,完全只是一個讓人睡覺的地方,反而增加了和輋和瀝源公共設施的負擔,若是連水池都拆掉插針建樓,大家可以想像情況嗎?」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830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