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古佬】電車叫叮叮因為打窿聲? 坐上層=上等人(2021年2月28日 《蘋果日報》)
傳媒報導

在疫情襲港之前,每逢坐上電車總是看到觀光客舉着相機,在上層最前排留影。那個在車身最前方,清風送爽又景色優美的坐席,就算由堅尼地城上車,到筲箕灣才下車,走過約13.2公里的路程,也不過承惠$2.6,簡直是「蔗渣價錢,燒鵝味道」。誰能想到初有電車時,坐上層原來是有錢人專利呢?


這次《港古佬》誠邀30多年前已開始收藏電車古物的收藏家協會前主席張順光,透過他近700件珍藏一窺百年前電車的模樣。

舊照片裏的電車與現在所見的一樣沿路軌而行,經過的建築甚至在今日香港仍然看見,不過電車的樣子卻有點陌生。1904年的第一代單層電車分成車身封密與開放兩種,車費也分成兩等:車身封密的頭等索價1毫錢;整個車身是開放,可隨時上下車的三等車廂收費則是5仙。

後來因為乘客增加才添置了無蓋上層,經歷日曬雨淋之後不斷進化,由帆布頂轉為木架,慢慢變成現在司空見慣的雙層電車。分上、下層對現在的人而言只是多了座位,但過去,坐上層是車費貴一倍的「身份象徵」,直到1972年分等制度才被取消。別以為司機不知道有人偷以下層價錢享受上層風光,因為以前電車並非下車付款,而是在上下層各設售票員,上車要付款買票,逃票者會被「請吃牛肉乾」。

難以想像乘電車需要買票嗎?張順光帶來當年售票員的「架生」,示範如何為車票打孔。英國製的金屬打孔機份量十足,售票員將車票對準乘客上車地點,將拉柄按下,「叮叮」清脆一響,便代表車票已被使用。張順光說,電車之所以被稱為叮叮,除了因為司機的「響安」聲,還因為打孔機這一聲。
隨着電車1976取消售票,改為下車投幣,大家再也不會在車上找到售票員的蹤影。當然,也錯失收集「期間限定」車票的機會,以前過年過節,電車公司都會在車票印上恭賀說話,份外應景,也是張順光的珍藏之一。

無緣陪電車經歷過去,仍可一起走向未來。現時載客電車當中,除了僅餘的1輛第五代120號,還有約90輛第六代柚木車架電車。隨着時間過去,老化的木製電車或許很快會被後浪蓋過,第七代有LED顯示屏的鋁製電車早就大行其道,為「老前輩」分擔每日接送香港人的任務。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